祥家村将办公室变成群众办事的“百姓客厅”;桩石村走上了“产业+旅游+文化”的三维融合之路;摩云山村推动企业落户,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鞍山市千山区鼓励各村坚持以“党建+”为工作机制创新基层治理,目前,各村已成立多个治理型组织、多个发展型组织和多个文化娱乐组织,实现了从“一村一策”到“满园春色”。
近段时间,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街道祥家村村民都有这样的感受——来村部办事老方便了,推开门就是服务大厅,咨询、代办、充电、缴费啥都能整,像走亲串门似的!
这一变化,正是鞍山市千山区探索“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基层治理新模式的生动注脚。
服务跟着需求走
走进祥家村党群服务中心,传统的村干部办公室不见了——原本的办公室全部变身成活动室,为村民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民意表达、代办服务和休憩、健身、充电、缴费等服务。
“我们把‘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作为目标,让群众一进大门就能办成事。”祥家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这里不仅是办事窗口,更成了村民议事的“家庭式”公共空间。
除了硬件升级,村里联合企业建起的“口袋公园”也成了村民和企业职工休闲的好去处。
激活乡村新动能
如果说祥家村是“服务型”治理的样板,那么桩石村则走出了“融合型”路径。
“我们引入高校智库、企业资源,组建‘水木乡创’志愿服务团队,还举办了‘漫山梨花 醉美千山’系列活动。”桩石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我们开展校地合作、村企联动,村里不仅培养了‘新农人’,更让‘产业+旅游+文化’的三维融合路越走越宽。”
而在摩云山村,企业的落户让闲置资产“活”了起来——企业启动民宿项目,既能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又能提高村集体收入,且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村企共建不仅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也找到了双方的‘共赢点’。”摩云山村相关负责人坦言。
织密治理幸福网
在千山区,类似的治理创新并非个例。如今,全区已成立“村民议事会”“口袋公园议事亭”、红白理事会、矛盾调解队等多个治理型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乡贤理事会、村企联盟等多个发展型组织;老年服务队、文化文艺队等多个文化娱乐组织。
“我们鼓励各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要坚持以‘党建+’为工作机制。”千山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面整合各级党政资源、社会资源、“两企三新”资源,发动多方力量,以群众需求为“连接线”,以社会治理为“服务面”,织就民生幸福保障网。
从“办公大厅”到“百姓客厅”,从“单干”到“共建”,千山区的实践印证: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在于尊重差异,激发活力。
正如祥家村村民刘大爷所说:“现在村里的事,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当家人’。”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治理新格局,正让千山的乡村更有温度、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