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用心用情用高招 扶贫扶志扶精神 省委政法委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纪实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驻省委政法委主任记者 孙程超 | 发布时间: 2019-10-17 09:13

  深秋的凌源市刘杖子镇,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一排排新建的农家院落干净整齐、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画卷;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句句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话语,见证着“精准扶贫”给刘杖子镇带来的巨变。镇里的人都说:“镇里这些年的变化,得感谢省委政法委派驻的扶贫工作队。”

  2014年,省委政法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派驻扶贫工作队到凌源市刘杖子镇,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村级组织管理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方向不清、服务群众缺乏抓手等问题。

  多年来,省委政法委持续派出机关干部驻守在刘杖子镇,帮助镇、村早日脱贫。虽然驻守的干部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他们对这一方土地的深情始终未曾改变。寒来暑往,他们认真走访调研,摸清村情民情,帮助村委会、贫困户修缮房屋,多方争取资金为村里修上了柏油路,设身处地帮助村民寻找致富出路。


  建个好支部

  以党建引领脱贫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扶贫工作队大力实施“抓支部、用支部、活支部、强支部”工程。

  在刘杖子村村委会,宽敞明亮的活动室让记者眼前一亮。

  说起这个新的村委会,刘杖子村党总支书记李洪浩告诉记者,以前的村委会房屋破旧,四处漏风,别说开支部会,整个村委会连个像样的桌椅板凳都没有,支部组织生活难以开展。

  2015年,扶贫工作队协调省妇联和朝阳市公安局等部门,于当年春天投入资金重建村部。

  重建后的村部旧貌换新颜,妇女儿童之家、爱心超市、警务室、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内摆放着80套崭新的桌椅,还安装了党建所需的电教设备,各种图书摆放在一侧,供村民借阅。 

  扶贫工作队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将党建与扶贫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作用。新的村委会建成以后,扶贫工作队发挥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核心领导作用,通过支部共建激发贫困村党组织活力,积极带动村里党员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谋出路,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村容村貌逐渐脱胎换骨,党组织的战斗力显著提升,村民心里也越来越敞亮。

  作为刘杖子镇派驻工作的带队领导,刘杖子镇“驻镇第一副书记”王强还邀请团中央候补委员、第26任雷锋班班长张扬为全体党员上党课,并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健步走”活动,刘杖子镇的党建活动搞得风风火火。

  在东干沟子村,每天上午,党员们都会收到“驻村第一书记”杨文渊发到微信群里的党建学习资料。杨文渊不但自己出资作为全村党员的学习经费,还着手建立了“凌河先锋东干沟子村网上党支部”微信群,时常将党的大政方针、最新扶贫政策、其他省市先进经验发到群里,党员们畅所欲言,极大地提高了党组织生活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多年的努力,刘杖子镇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几十名村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打出“组合拳”

  精神物质共脱贫

  这个刚刚过去的周末,王强一刻也没有休息,一直在走村入户,看看每家都收了多少的小米,贫困户养的鸡都怎么样了……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扶贫工作队认识到,脱贫致富最关键是要发展经济,对刘杖子镇而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至关重要。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发展生产、安置就业,增加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为此,他们到红山文化博物馆、牛河梁遗迹博物馆进行学习,对刘杖子镇的自然、历史、农业生产力状况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

  经过调研发现,朝阳地区小米等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红山文化的发掘中就有小米的碳化物。打造农业品牌,完全可借助红山文化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带来巨大的市场张力。


  说干就干,牛河梁旗下的首款农产品——富硒黑小米“诞生”了。品牌包括黑小米的营养价值、农产品检测认证、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扶贫概念等产品特质。这个品牌的设计,将为凌源地区未来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能够纳入牛河梁农业品牌,奠定了基础。

  秋收了,刘杖子村的马桂英正将今年收获的富硒小米晒干,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旁边,扶贫工作队人员正在帮忙将小米装袋。

  前几年,马桂英因病失去劳动能力,只能干一些杂活,刘杖子村“驻村第一书记”钱鸣了解情况后,把葡萄秧、小米的种子和鸡雏送给马桂英。

钱鸣走访贫困户

钱鸣(右)走访贫困户

  “扶贫需扶志”,贫困户缺少物质,更缺乏脱贫致富的毅力和勇气,扶贫工作队想方设法找新路子、新方式,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王强告诉记者,让村民掌握脱贫致富的方法和能力,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帮助贫困户恢复“造血”功能,只是省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扶贫需扶智”,为了解决刘杖子镇中心小学缺少图书室的问题,王强征集了6位省内艺术家的书画作品,在沈阳举行了慈善拍卖,并将筹集到的17万元善款全部用于筹建刘杖子镇中心小学“清华书屋”。

王强在“清华书屋”与镇中心小学校长交流

王强(左)在“清华书屋”与镇中心小学校长交流

  “扶贫扶志扶精神,立志立德立精神。现在村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自身素质也在逐渐提高。”王强介绍,下一步,扶贫工作队将继续教育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开展孝老敬亲、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树立富起来的勇气、志气、豪气,真正达到精神物质共脱贫。

  疾苦放心上

  村民的心暖了

  在刘杖子镇葡萄市场摆摊的姜大姐说,现在生意比前几年好得多,主要是路宽了,平整了,生意自然就好了。

  姜大姐所说的路,就是通过扶贫工作队多方协调,新铺的柏油路。

  要想富,先修路。刘杖子村内巷道狭窄,遇到雨雪天道路泥泞,村民难以行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扶贫工作队多方协调,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一次性划拨项目资金75.6万元,为刘杖子村和东干沟子村申报修筑道路指标9.9公里,安装路灯163盏,并对村内巷道进行了硬化。

  一条条村路平坦了,一盏盏路灯亮起来了,村民的心也暖了。

  路好了,扶贫工作队去村里也更方便了,他们不是在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这已经成为工作常态。

  为了方便去村里,东干沟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文渊自费买了一辆电动车,每天往返于镇和村之间。时间长了,只要看到这辆电动车,村民们就知道“小杨书记”来了。

杨文渊每天骑电动车往返于镇与村之间

杨文渊每天骑电动车往返于镇与村之间

  在东干沟子村的魏善淮老人家里,记者看到,院里的苞米整齐地摞在一起,院子里干干净净。说起扶贫工作队,84岁的魏善淮竖起了大拇指。

  因家里缺乏劳动力,魏善淮老人家仅依靠每年种苞米收入的1000多元钱生活。扶贫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帮助老人做农活干家务,为老人申请低保,过年过节还自掏腰包给老人送米送面。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老人的收入有了保障。老人见人就说:“还是党的政策好,我可以安心养老了。”

  5年来,省委政法委派驻在刘杖子镇的驻村干部时刻都把村民的疾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难题。他们访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老乡伸出的手一定要握,要与老乡坐在一起俯首倾听……这些都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内部的铁律。他们的真情投入也换来了老乡们的理解和尊重。

  凌源市委常委、刘杖子镇党委书记刘勇告诉记者,镇里的一个个扶贫产业落地生根,让村民们有了劲头和奔头。尤其是村民们亲身见证了扶贫工作队到来后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都说,只要是工作队让咱干的事,心里就有底。村民乔绍春说:“驻村干部是真把咱村当家呀!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走田间坐地头,让人又心疼又敬佩。”

  在刘杖子镇镇长孙常友看来,扶贫工作队带来的变化还远远不止于此。5年时间的扶贫工作,改变的不仅仅是村部和巷道,潜移默化中,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开始憧憬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