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案子为啥这么判?我有理啊!”在司法实践中,案子虽判了,当事人的疑虑还没解决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为此,本溪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偏岭人民法庭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深耕审判“后半篇”文章,注重融合法理情做好判后答疑,真正解开了群众的心结,实现了“一‘槌’定音、案结事了”。
近日,因一起健康权纠纷案,原告魏某带着85岁的母亲来到偏岭人民法庭“诉苦”。原告魏某与被告赵某系同村村民,去年8月发生口角并大打出手,导致原告魏某住院治疗12天。出院后,双方协商未果,魏某遂告至偏岭人民法庭,要求被告赵某赔偿其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抚慰金等共计12108元。经审理,法庭依法判决被告赵某赔偿原告魏某各项损失3805.54元。原告魏某收到判决后大为不解,认为法院支持的赔偿比例过少,便携母前来“问个明白”。
安抚好魏某母子的情绪后,偏岭人民法庭承办法官于文良注意到,魏某带来的判决书上画有感叹号、问号等标记30余处。每处标记都代表一个疑问等待解答,每个疑问也都是一个心结等待开解。具有多年办案经验的于文良迅速意识到,要想妥善解决问题,就得把这份判决掰开了、揉碎了讲给魏某母子听。
从案件起因到判决依据,从家庭伦理到社会道德,从主观意识到被告心态……于文良把典型案例讲进了生活日常,把专业术语翻译成群众话语,让魏某母子彻底明白了判决缘由,不仅蹙起的眉头舒展开来,85岁的魏母也露出满意的笑容。送走魏某母子后,于文良说:“一上午时间,虽然口干舌燥,但收获了老百姓的认同,就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