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沈阳市检察院以“能力建设年”助力“十三五”检察工作精彩开局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邵小桐 通讯员 李文哲 王玲 | 发布时间: 2017-01-11 08:42
  2016年12月,备受瞩目的新一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名单新鲜出炉,人们惊喜地发现,辽宁入围的三人中竟有两人来自沈阳。与此同时,沈阳市检察机关另有3名同志入选全国检察机关业务系统人才库,7人被评为“全省检察业务专家”,入选人数居全省检察系统首位。一个市级检察机关,在常年以占全省六分之一的人员承担全省近三分之一办案量的压力下,是用什么办法实现了业务人才的“井喷”?出色成绩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秘密武器”?这些,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到,所有这些正是2016年开展的沈阳检察机关“能力建设年”活动的优秀成果。
 
  动议:一场热烈的大讨论
 
  时钟拨回到2015年的冬日,沈阳市检察院第一会议室内,一场特殊的座谈会从清晨开到了下午。在党组的倡议下,沈阳市人民检察院首次以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基层干警代表座谈研讨的形式,围绕确定未来一年队伍建设工作载体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座谈中,面临服务“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参与检察改革的崭新任务,大家话题的焦点,总是不由自主地归到“案多人少”这个老大难问题上——“忙的时候,我们一个干警平均一年要办100多件案子”,“年轻干警一入职就陷到繁重的日常业务流程中,学习提升的时间很少”,“现在的司法办案中,对于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不断提高,干警们在压力面前任务太重,参加队伍建设活动的精力有限”……
 
  “解决案多人少问题,要靠扩大增量,但首先要激活存量。”听了大家的意见后,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赵东岩作了发言。“在政法专项编相对恒定的情况下,要提高司法办案水平、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最关键的是从提高自身能力入手,这是治本之策。”赵东岩的观点给纠结于“人员难以大量增加”的同志们打开了解决问题的一扇窗户,会议的焦点从如何调剂工作总量,开始转向如何通过能力建设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上来。
 
  “加强能力建设,就等于靠提高生产力来满足需求增长”“能力水平提高了,同样的案件、同样的期限,但效率和水平就会明显不同”“能力是司法办案的根本,业务水平上不来,再多的人也是白费”。道理越辨越明,随着讨论的深入,从班子成员到一线干警对这一问题逐渐形成了共识,沈阳全院上下的思想观念统一起来。在随即召开的2016年沈阳市检察长会议上,赵东岩代表沈阳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明确提出,要贯彻高检院“打造过硬检察队伍,提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司法水平”的指示精神,站在实现沈阳全市检察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加强能力建设摆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向能力要成绩、以能力强工作,并将2016年确定为沈阳检察机关的“能力建设年”,吹响了“能力兴院”的进军号角。
 
  推进: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能力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能力的提升也无法一蹴而就。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提出,要用系统论的思维研究部署工作,把过去局部的、个体的、碎片的事关能力建设的资源手段整合起来,打造集学习意识、实战本领、创新能力和文化基因于一体的完整链条,激发干警增长才干的内生动力。
 
  第一招:定制化培训。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把开展大培训作为提升干警能力的“第一道工序”。为改变以往培训针对性不强的“大水漫灌”,此次“能力建设年”的培训,采取了菜单式的方法,根据管理岗位、业务岗位和综合岗位等不同岗位需求,为干警提供多类别的培训选项。大家可以学法律和检察业务,也可以了解金融、网络、科技等方面的新知识;可以选择拿出整块时间集中学,也可以利用工作之余抽空学;可以进教室封闭学,也可以到社会实践中去学;可以选择听专家学者的授课,也可以听业务专家和办案能手的直接传授,总之,就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怎样方便干警怎样来”,极大激发了干警的培训热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干警张琪说:“过去办案任务重,工作和培训时间总撞车。这次有了‘微课堂’,手机上一点就能听课,太方便了。”大东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长丛程说:“办案时间长了,我们这些老检察也希望回到校园、静下心来系统梳理一下知识。这次我在培训菜单上提出了这个想法,没想到市院和区院真的做了回应,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办了业务骨干研修班,我太激动了。”
 
  第二招:实战化练兵。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把岗位练兵活动作为加强能力建设的核心载体,提出了“体现科学性、突出实战性、提高对抗性”的思路,全力加以推进。在具体形式上,即开展实地考核,采取观摩庭、考核庭,以及观摩出席再审法庭等方式进行考核检查和评议打分;实战交流,邀请了律师等司法从业人员代表,与检察机关有相对应业务部门的干警进行了主题辩论;实景演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围绕讯问技巧、秩序规范、情绪疏导等内容开展模拟演练,等等。总之,什么方式有效就采取什么方式,什么内容有用就操练什么内容,努力实现岗位练兵对一线干警全覆盖。参加了模拟法庭辩论的和平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邓帅告诉记者:“原以为这种练兵就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强度这么大、难度这么高,大家都动真格的。这样的练兵对业务水平提高太有帮助了,下次有机会我还要参加”。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案管处利用参加全省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业务竞赛的机会开展处内练兵选拔,处长、副处长亲自上阵,在处内搭建模拟比赛平台系统,进行高强度的实战操练,培养出了多名全省、全国业务能手。为营造氛围,沈阳市人民检察院还选树了由十名业务能手组成的先进事迹报告团,围绕“苦练本领、提升能力”主题,由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进一步为一线干警特别是年轻干警树立了比学赶超的榜样,沈阳全市干警“学业务、增能力、创一流”的热情日益高涨。
 
  第三招:团队化协作。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提出,能力建设要树立开放式培训理念,把个人研修与团队协作结合起来,切实增强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工作中,他们注重发挥沈阳检察系统的人才优势,把两级院的业务尖子组织起来,组合成各有侧重、特长突出的9个精干团队,命名为全市检察工作“业务指导小组”,在沈阳市人民检察院统一组织协调下,根据各单位和部门的实际需求,实行面对面上门服务,或开办专题讲座、传授工作经验,或开展座谈交流、研讨矛盾困惑,或攻关业务难题、提供破解思路,或实行现场示范、直接解决问题,在提升培训效果的同时实现了教学相长,为锻炼和打造业务领军人才提供了更多实战机会,成为“能力建设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在服务中德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中,申请沈阳市人民检察院进行指导,该院“业务指导小组”第一时间赶到,与开发区院的干警们一起深入开展调研,帮助他们创立了分区域突出重点、分部门联合治理、分类别综合研判的“三分法”服务机制,开辟了涉企刑事案件优先快速办理“绿色通道”、搭建了检律互通和企业涉政信息共享平台,赢得了投资者信赖和热烈欢迎,国内多家主流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收获:一张合格的成绩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沈阳两级检察院和全体检察干警的共同努力下,沈阳市检察机关2016年“能力建设年”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共举办各类业务培训188次,参加人员6320人次,同比翻了一番;举办院级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活动72次,部门级练兵比武活动200余次,是上年同期的4倍多,相当于沈阳全市所有检察干警每人在年内接受培训和参与练兵4.5次,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能力建设年”的深入推进,产生了一大批业务标兵和先进人物,沈阳全市两级检察院共涌现出市级以上先进集体143个、先进个人276人次,其中,全国检察系统先进集体5个,先进个人2人,10人被荣记个人二等功。
 
  激活了能力建设这把金钥匙,沈阳全市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步伐也空前加快,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的工作成果:制定出台了《保障和服务沈阳“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九条措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受到多位省、市领导批示肯定;在卫生、教育、体育、交通等重点行业普遍建立预防工作联席会议,在征地拆迁、扶贫开发等职务犯罪多发领域实施了专项预防工程,有效助推了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了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为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和留住沈城的绿水蓝天作出了积极贡献;全面加强民行检察工作,受理大量劳动人事争议、教育医疗和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不服民事生效裁判申请监督案件,积极参与解决“执行难、执行乱”问题,有力促进了民生保障;大力加强检务公开,升级沈阳市人民检察院门户网站,创建新媒体模式,全年公开案件程序信息、法律文书和重要案件信息1.7万条,沈阳市人民检察院在全省政法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上跃居首位,在全国百家政法机关门户网站评选中进入前六名,总访问量冲破70万大关。
 
  在2016年高检院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走上领奖台,代表沈阳检察干警,从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先进奖牌,这是对沈阳市人民检察院一年来狠抓能力建设的最大褒奖。
 
  “‘能力建设年’可以结束,但是沈阳全市检察机关能力建设的各项工作永远不能放松”。采访中,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赵东岩这样告诉记者。2017年,沈阳检察机关已经将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检察改革和践行司法为民理念作为加强能力建设的新主题,全力搭建更高效、更全面的载体平台。在“十三五”沈阳检察事业的大船上,能力之帆正高高扬起,朝着前方,继续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