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是推进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我省共有128家法院,其中,基层法院有110家,占比达86%。
明确“长谋划、短安排”工作思路,确保精力向基层集中、政策向基层倾斜、力量向基层下沉……2021年以来,省高级人民法院将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从提升审判质效、调整优化布局、强化诉源治理等方面系统推进基层基础工作,目前投入资金8561万元,解决了基层法院51个难题。
修葺一新的公主屯人民法庭正在开庭。
一盘棋
上下联动“把脉”提质增效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重点。服务农业持续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关键要发挥好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
新民市公主屯镇地处辽河流域沿岸,该镇的7个村(涉及839户农户)在我省辽河流域干、支流实施生态封育的范围内。去年以来,公主屯镇政府在河滩地回租款发放工作上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法律问题:自2011年开始,镇政府一直按照与村民签订的生态封育流转合同约定的河滩地面积发放,但2020年土地再次确权后,根据相关规定,应按新确权的面积发放,两者之间存在面积差,如何处置更稳妥、更能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成为了公主屯镇政府向新民市人民法院公主屯人民法庭“求助”的核心需求。
经过梳理,公主屯法庭全体人员一致认为,该案件属于“民行交叉”,还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单纯就案审案不能从根源上化解矛盾,庭长曹娜及时拨通了“场外求助热线”——请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法官就该案件的难题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并与省法院的审判专家进行了探讨。
最终,经三级法院联动,明确了以下意见: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根据合同的性质认定合同属性,即民事合同还是行政合同,如认定为行政合同,指导当事人依行政诉讼法主张权益;对于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指导镇政府尽快完成确权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确权完成情况调整合同内容,依合同发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是去年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协助基层法院解决的25个疑难法律适用问题之一。2021年,该院民一庭5个普通团队分别指导辖区内的29个人民法庭的审判业务工作,两个快审团队指导7个区县人民法院(含法庭)交通事故的民事审判工作。
人民法庭的舞台虽小,但审判工作及其带来的示范引领作用,却连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21年,省法院专门成立由院党组书记、院长郑青为组长的全省法院强化基层基础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推动,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同时,陆续开展针对基层法院审判工作的专项调研,找准一段时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审判指导性意见。为推进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工作,修订《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修订《辽宁省2021年度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标准有关数据》,并对中级、基层法院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指导。
优布局
资源效能实现“最大”释放
2021年9月30日,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人民法庭正式挂牌成立,当天法庭公开开庭审理首案——原告沈阳博雅铝业有限公司诉被告沈阳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商标代理合同纠纷一案,仅用半个多小时,便成功调解。
“我们公司就在自贸区里面,法庭成立之后,太方便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官司了。”沈阳博雅铝业有限公司经理吴鸿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是2020年入驻自贸区的,以销售业务为主,生产基地在广东。“以前没打过官司,这次亲身体验了一下,效率挺高。”吴鸿辉这样说道。
据悉,自去年5月省法院出台《院领导基层联系点工作规定》《关于推进院领导基层联系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院领导深入人民法庭调查研究工作实施方案》后,建立了蹲点调研、清单管理、跟踪问效等8项机制,省法院15位院领导深入基层法院、人民法庭调研。截至目前,共调研14个中级法院、28个基层法院、20个人民法庭,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政机关人员、优秀干警、企业家代表等143人次。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省法院坚持“便于当事人诉讼,便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高效行使审判权,便于人民群众及时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原则”这“三个便于”,统筹调整优化了全省人民法庭布局。
在农村建设综合性法庭;在偏远地区建设“中心法庭+巡回审判点”;在类型化矛盾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道路交通、家事审判、自贸区等专业化法庭……布局调整后,共有城区法庭34个、城乡结合法庭96个、乡村法庭182个。其中,打造中心法庭40个、开展专业化审判的法庭29个;发展服务保障特色产业、新业态的特色法庭13个。
全省人民法庭正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和优质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强功能
加大投入激活“神经末梢”
在打牢基础、强基固本上下功夫,需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2021年12月3日,铁岭县人民法院蔡牛人民法庭庭长李云鹏再一次拨通了蔡牛镇南长村党总支书记石洪磊的电话,石洪磊对他说:“你放心吧李庭长,上回你们过来给调解完之后,老胡家再也没发生口角纠纷。”
李云鹏舒了一口气,可他还是在回访电话没撂下的时候嘱咐了一句:“有啥事儿到诉讼服务工作室去,需要法官调解就打电话啊!”
蔡牛镇南长村村民老胡头年逾七旬,原本一直由二儿子赡养,他将自己的地也交由二儿子一起耕种。去年11月中旬二儿子去世后,老胡头的养老问题变成了家庭纠纷的导火索。
作为外来户,二儿媳在村里没有耕地,如果按照老胡头的意愿——由其大儿子接续赡养,就意味着二儿媳必须放弃一年5000余元的耕地收入。大儿子来接人,二儿媳不放人,吵闹多次,也没能解决问题。
去年11月19日,李云鹏接到了石洪磊的电话,听说“村里的调解员没唠明白”,第二天,李云鹏带着书记员直奔老胡头的子女家中,“从法律上讲,老人想跟谁一起生活,想由谁赡养,那是他的自由,必须尊重他的意见。另外,作为儿媳,你是没有赡养的义务的,也没有财产继承权利。”听到这儿,二儿媳情绪激动起来:“我嫁过来以后,他也是我爸,我和老二赡养这么多年,怎么就没有继承权利呢?”李云鹏耐下性子,一边疏导二儿媳的情绪,一边讲解法律法规,明确告知其诉讼程序的不利后果,1个半小时过去了,“理儿”说通了,“结儿”也解开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铁岭县法院已经与蔡牛镇南长村、华家窝棚等16个自然村屯进行了对接,并已成立诉讼服务工作室4个,预计在今年将实现县域内重点村屯对接全覆盖。以工作室为载体,实现人民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以建设更多“无讼村屯”为目标。
多地人民法庭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2021年以来,上级法院把人、财、物都向基层倾斜,最受益的是群众。”
建平县人民法院万寿人民法庭是城郊法庭,下辖万寿街道和深井镇、青峰山镇,平均每年案件达500—600件,自2019年3月后,法庭的员额法官陆续因病调动,只剩下庭长张振东一个人。案子办不过来,只好分给案件量较少的建平人民法庭和白山人民法庭,“对于老百姓来说,路途远了,诉讼成本就增加了。”张振东说。
2021年3月,省法院领导到建平县法院调研,1个月后,万寿法庭增加1名员额法官和1名法官助理。说到这,张振东的语气也轻快起来:“案子不用分了,老百姓不用跑远路了!他们法律知识扎实,办案也有经验,我还能腾出手来分析案件、总结类案经验和管理法庭……”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经过前期调研,基层人民法庭共反映各类问题92个,省法院照单全收,挂图作战,对账销号。
数据显示,针对基层法院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省基层法院新招录公务员396人,占全省法院招录总数75.4%;省法院将2021年中央和省级政法纪检监察转移支付资金5%预备费全部用于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办公场所维修改造、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