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追摹少年周恩来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杨清林 | 发布时间: 2021-04-16 10:38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回忆:“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少年周恩来的东北经历,就是1910年到1913年在铁岭、沈阳读书那三年,先在铁岭银冈书院学习半年,后转入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辛亥革命后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改为东关模范学校,他在这里读完高等小学学业。那句振聋发聩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少年周恩来在这里立下的鸿鹄之志。

  一个风柔波澹的午后,我和朋友王伟到沈阳市大东区东顺城街育才巷12号,瞻仰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站在周恩来雕像前,追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少年时的风采。思绪一路狂奔,远溯到辽宁多灾多难的清末民初:日俄战争硝烟散尽,留下的是哀鸿遍野满地废墟;辛亥革命刚刚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旋即陷进北洋政府统治的混乱。相对安静的校园中,受怀有变革思想的老师影响,少年周恩来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事,阅读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订阅《盛京时报》。煌煌中华史告诉我,任何有大作为的人无不是从小立志,储备深厚的思想力、意志力,厚积薄发,成就大业。少年周恩来就是这样。

  王伟曾是我的同事,优秀的纸媒编辑,近年来专注考察辽沈红色教育基地,拍摄了大量图片,写了许多文字。他仔细研读有关周恩来雕像前的铭文:“开国总理,周公恩来,祖籍绍兴,生于淮安。少年求学,远赴奉天,东关学堂,立下誓言,为吾中华,崛起读书。清末民初,学满三载,惜别同窗,挥毫寄语,龙腾世界,相会之时……”编撰者惜墨如金,表达人们对周恩来的敬仰、怀念。王伟说,少年周恩来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不光学习书本知识,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曾三次跟他的同学走访日俄战争沙河会战的战场,哀中国之不幸,思救民于水火。

  我去过那个旧战场,在沈阳市苏家屯区东部一个叫魏家楼子的小山村。发生在1904年至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是因为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土地上大打出手,而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充当中立角色,任“小鬼子”和“大鼻子”狂野厮杀,结果生灵涂炭。那场战争的决战就是在魏家楼子展开的。战后,沙俄政府立碑纪念牺牲的俄军将士,日本则立了一座日俄奉天会战日军战绩碑。两座碑成为中国耻辱历史的明证。当地人对周恩来在魏家楼子度寒暑假的故事耳熟能详,说有位何老先生出上联“勿当列强之仆”,周恩来当即对出下联“誓做中华之主”。可以想见少年周恩来豪气干云,壮怀激烈。

  我的故乡有个苦水堡,少年周恩来的一个同学就住在那里。周恩来到同学家做客,听到苦水堡三个字特别扭,就说这地方平川沃野,怎么叫苦水堡啊?干脆改成甜水堡吧。后来苦水堡真的改成了甜水堡,这个名字表达了少年周恩来的民众情怀,也合了老百姓的意。

  100多年前,来自江南的那位翩翩少年周恩来,见多了辽沈大地上的苦难,民主革命思想启蒙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雄心,还远赴日本和欧洲留学,在反复思索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于1924年7月回国投身革命事业。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