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辽河七星湿地,微风裹挟着荷塘的清甜掠过垂柳廊道,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街道大丁村的木栈道旁,几位老人正围坐闲聊,眼角眉梢的安宁与满足,是这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最生动的民生写照。
近日,记者走进大丁村,聚焦村规民约实践、法治护航产业路径,展现村庄从“生态美”到“产业兴”的蜕变,记录基层民主法治与乡村振兴融合的 “大丁答案”。
村民在一起讨论村里的事
破局:党员带头立规矩
“免费理发、免费观影、免费浴池,村里还有‘孝老爱亲’大食堂,咱们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村民丁大爷掰着手指细数村里的福利。“这些不是凭空来的,都是咱村按‘规矩’一步步办出来的!”
大丁村毗邻辽河七星湿地旅游风景区,本应是得天独厚的美丽家园,然而在多年前,却因缺乏有效治理而陷入困境。2000年7月,退役军人张福铎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时,面对的是集体资产被侵占、村民意见难统一的局面。
“法治治理,先从‘关键少数’严起。党员干部不搞特殊化,村民才会信法、守法。” 在党群服务中心的调解室里,张福铎告诉记者,如今,“干部带头守规矩” 已写进村 “两委”工作细则,从村务决策到财务公开,每一项流程都要经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双重审议,全程留痕存档。
扎根:村规民约让法治融入日常
沿着村道漫步,“爱集体,守规章;睦邻里,孝爹娘……”的“三字经”村规民约牌子格外醒目。这份涵盖村务管理、邻里相处、生态保护等内容的村规民约已经成为全村共同遵循的守则。“以前村里有村民乱占公共用地,调解时各说各的理。现在搬出村规民约,大家都认!” 沈北新区司法局局长巨丹对记者说,“村里的评理说事员和调解员也都按照村规民约给大家讲道理。”
巨丹说,如今“有事好商量、遇事找规矩”已成为大丁村村民的共识。
为让法治真正扎根乡村,大丁村构建起 “三级党组织体系”—— 村党支部下设党小组,党小组联系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覆盖全体村民,将法治宣传、矛盾调解、便民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同时,村里配备驻村第一书记、法律顾问,建立“能人工作室”,从合同审查到法律咨询,为村民提供全流程法治服务。在党群服务中心的便民服务窗口《免费服务事项清单》上,从法律咨询到证件代办,每项服务都标注着责任人与联系电话,“法治温度”触手可及。
赋能:法治护航产业
“夏赏荷、秋观枫,周末还能来露营!” 如今的大丁村,不仅是宜居的“法治村”,更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而这一切,离不开法治框架下的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产业,首先要守住‘法治底线’。无论是集体资产处置,还是招商引资,所有流程都要合法合规。” 张福铎告诉记者,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村“两委”多次赴先进地区考察,最终确定“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注册文旅公司,规范整合村内资源。
在“丁丁营地”项目现场,记者看到林地里树屋、烧烤区、亲子乐园错落有致。“这个项目是通过公开招商引进的,合同条款由法律顾问逐条审核,明确了村集体与企业的权利义务,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张福铎介绍,目前营地周末客流量超千人,即将建成的农耕研学基地还将打造昆虫博物馆、“向日葵打卡地”,进一步丰富文旅业态。
“以前村民总羡慕城里的保障全,现在有村规民约护着,有法治兜底,日子比城里还舒心!”巨丹的话,道出了大丁村村民的共同心声。
从“生态美”到“产业兴”,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大丁村用村规民约这支“法治画笔”,绘就了一幅民主法治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画卷,也为基层法治建设写下了生动的“大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