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们主要是通过构建类案监督模型,对法院判决信息、企业存续状态、股东出资情况、社保缴纳信息等数据进行抓取、碰撞、归集,挖掘一批股东应出资加速的案件线索。”日前,沈阳市于洪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欧萍告诉记者,5月以来,经该院全面筛查,辖区内共发现工伤损害赔偿案件100件,其中19件因公司出资不足或抽逃出资等导致劳务人员未能获偿。
“比较典型的当数王某某的案子。”欧萍向记者介绍道,2017年3月,王某某在工作中意外受伤,左手失去了劳动能力。经法院判决,所在公司需赔偿王某某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共计22万余元。生效判决拿到了,但公司停业了,老板也找不到了,王某某空有一纸文书,四处讨要无果,权益迟迟得不到维护,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
“去年8月,王某某来到我院申请民事执行监督。案件受理后,我们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同时对生活困难的王某某展开司法救助、社会帮扶。经查,该公司老板存在抽逃出资行为,遂支持王某某提起追加被执行人异议之诉。”最终在检察官们的努力下,公司老板和王某某达成了民事和解,赔偿款已全部给付到位。
“感谢你们!这钱一拖就是好几年,我们打工人拖不起也等不起,多亏了你们帮我主持公道!”事后,王某某无比感激。
透过个案洞悉类案问题,细心的检察官们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劳务人员损害赔偿款执行不到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等着案件线索自己找上门,而是要以数字检察为“船”和“桥”,并将之化为利刃主动出击!
“我们构建了劳务损害赔偿终本执行类案监督模型,通过检察建议+司法救助+支持起诉的方式,守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欧萍向记者介绍道。
如果判决止步于执行,那法律的公正一定会大打折扣。于洪区检察院以数字赋能,激活被遗忘的条款,用好《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救济被侵害的权益,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申请法律援助、支持起诉;预防未发生的侵害,借助数字化监督模型补齐监管漏洞,以融合监督的方式促进社会治理,实现治病于未然。
类案监督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