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食品安全犯罪获刑人员刑满释放后竟“重操旧业”?这样的监管漏洞可以被大数据监督精准封堵。通过运用食品行业终身从业禁止公益诉讼监督模型,沈阳市沈北新区人民检察院已推动22名食品安全犯罪人员全面落实限制从业规定,并联合法院、市场监管部门构建起长效监管机制,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过去,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系统间的信息壁垒,让部分有食品安全犯罪前科人员‘有机可乘’。”沈北新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但在实践中,由于数据不通、监管脱节,此类人员违规从业现象时有发生。
今年3月,该院依托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将食品领域审查起诉、刑事判决、行政许可等数据进行碰撞比对,精准锁定辖区内22名符合终身限制从业条件却未被严格监管的人员。
发现问题后,沈北新区人民检察院迅速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程序,组织召开食药犯罪限制从业协同治理推进会,邀请法院刑庭、市场监管局多部门负责人共商对策。会上,检察官通过可视化数据展示监管漏洞,针对不同情形提出分类整改方案:对已判限制从业的,督促市场监管局与法院对接落实;对未判限制从业的,依法启动行政处罚;对特定时间段案件,在行政许可环节严格把关。
沈北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法制科负责人表示,收到检察建议后,该局立即在许可审批、日常监管中强化核查,与法院共建禁限名录,22名涉案人员全部被纳入监管视线,相关行政处罚同步跟进。人民监督员全程见证整改过程,对“科技+监督”的办案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为巩固整治成果,7月7日,沈北新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区法院、区市场监管局会签《关于建立沈北新区食药领域违法犯罪人员限制从业协作机制的意见》,确立日常联络、信息共享、联席会议、支持配合、案件会商、案件移送、信息发布七项配套机制。法院对新发案件“随判随移”,市场监管局实时更新禁业名单,企业注册时自动核验法定代表人及高管背景,实现从判决到监管的全链条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