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是省政府确定的今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鞍山市司法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全力开展“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着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常态化运行,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为群众搭建说事、议事、调事平台,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截至7月底,鞍山市已建成“村民评理说事点”831个,提前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提高认识 全面部署
鞍山市司法局为切实将“村民评理说事点”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结合鞍山实际,下发了《鞍山市司法局关于深入推进“村民评理说事点”和个人调解室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明晰、细化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不打折扣地压实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推动工作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同时,制定了《鞍山市司法局“重强抓”加强“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挂图作战,将“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强抓”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召开全市“村民评理说事点”部署和推进工作会议,深入推进工作落实。
创新开展 建设有序
为有效推进全市“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鞍山市司法局确定了岫岩满族自治县为试点县,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岫岩县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民评理说事点”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及时总结推广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经验指导,靠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不断推动工作规范有序发展。在每个乡镇打造“示范点”示范推进一批;依托“民主法治示范村”打造“龙头点”,“龙头”带动一批;采取多种形式,创新发展一批。
在“村民评理说事点”推广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打造出切合本地实际特色的说事点模式,比如岫岩县雅河街道办事处的“1+1+10”“村民评理说事点”模式,构建专业调解队伍;于家岭村的“于大姐说事点”,打造村贤、小卖部说事点,对提升“村民评理说事点”品质、打造品牌形成了强力推动;千山区獐子窝村坚持党建引领,深化“1+3”村民评理说事工作法(即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一套制度、一个阵地、一个平台),建立“一张大网”“内部消化”的常态化工作体系。
以人为本 规范建设
选好一支能够担当起“村民评理说事点”正常高效运行的队伍是保障“村民评理说事点”健康运行的首要条件。为此,鞍山市司法局首先把好选人关,优先选择村调解组织中的优秀调解员担任说事员,明确一名说事员每天入驻说事点,同时配备信息员2423人,收集问题线索。各地统一制作了标识牌、公示板、记录本、服务卡,建立说事微信群,开辟图书角,为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为深入推进‘村民评理说事点’规范化建设,今年7月初,我们局领导带队组成调研组,对全市‘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进行督导调研,与各县(市)区司法局局长面对面座谈,与一线调解员、说事员现场交流。”市司法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调研组重点查看“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和运转情况,围绕建设标准、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沟通,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限时解决,进一步推进“村民评理说事点”规范化建设。
强化落实 注重实效
在推进“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过程中,鞍山市司法局注重统筹推进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目前,全市已建个人调解工作室129个,将“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与街道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律服务惠民平台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个人调解工作室调解能手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整合律师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组建专业法律团队,推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服务律师进驻“村民评理说事点”,为“村民评理说事点”提供法律服务支撑,及时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帮助,协助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解决矛盾纠纷。
鞍山“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目前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分析研判、限时办结、定期回访等工作制度,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确保“村民评理说事点”真正发挥作用。今年二季度,全市“村民评理说事点”共化解矛盾纠纷2076件。“村民评理说事点”正成为百姓喜爱、信赖、倚重的说事、议事、调事的“聚会厅”。
该负责人介绍说,鞍山市司法局将进一步推进“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村民评理说事点”开展的方式方法,深入推进规范化建设、常态化运行,坚持“边说事、边总结、边宣传”,尤其是服务群众鲜活典型和群众说事创新做法,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