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午,小雨一直在下,夹杂着小北风,让人感觉冷到骨头里。可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岫岩镇雅河街道于家岭村的“村民评理说事点”里,却“热闹”非常。在于家岭村妇女主任、人民调解员于春玲的调解下,发生纠纷的两户村民的手握在了一起。
于大姐(右一)在说事点里和村民唠家常
今年以来,岫岩县委、县政府围绕本地实际,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主要抓手,以完善社会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主要举措,扎实推进“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逐步探索形成符合本地特色的“岫岩方案”。目前,全县205个行政村(社区)已全部完成了“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
别看于春玲年过六旬,却是“村民评理说事点”的“主心骨”,大家都称她为于大姐,有事都爱和她唠。于家岭村“村民评理说事点”的前身则是“于大姐说事点”,不在村委会,而是在于大姐经营的小卖店里。因为于大姐是个热心肠,平日里村里的邻居有啥困难,闹点矛盾都愿意到于大姐的小卖店里让她给评评理。用岫岩满族自治县司法局雅河司法所所长文需雁的话说,“于大姐说事点”这个充满创意的举措,对说事点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形成了强力推动。
“‘村民评理说事点’就是要给群众一个说理的地方,通过建立百姓微信群,来保证百姓诉求及时传递,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以崭新的面貌和工作作风来重新赢得百姓的信任。”在雅河街道巴家堡村,村党支部书记曹继国向记者介绍,今年4月初,连日的雨雪天气,使巴家堡村的河道里都是淤泥和垃圾,而且产生难闻的气味,村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不少人在巴家堡“村民评理说事点”的微信群中发起了牢骚。
曹继国在微信群中看见了百姓的诉求后,立即组织清淤队,请水利、环保等专业施工人员指导大家进行河道清淤,几天时间就将河道清理干净。而且村里还要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清淤效果。
当曹继国把清淤过程拍成照片和短视频发到“村民评理说事点”微信群后,群里好评声、赞赏声声声不断。“那一刻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为群众解决难题才是设立说事点的初衷,赢得百姓信任才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褒奖。”说到这,曹继国脸上露出笑容。
岫岩县司法局局长蔡爱军表示:“说事点工作关键在实效,重在贴地气,赢在得人心。”几天前,65岁的于家岭村村民王某气冲冲来到“村民评理说事点”,请求于大姐调解他与3个儿子之间的赡养纠纷。于大姐将王某的3个儿子全都请到了“村民评理说事点”来,通过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耐心讲解,打破了王某父子4人间的隔阂,当场达成了赡养协议,避免了父子反目。正是于大姐一句句话家常式的劝解,拉近了距离,化解了矛盾,也树立了健康文明的新村风。
现在于家岭村“村民评理说事点”已将邻里纠纷调解、复杂纠纷调处和群众诉求、村民民主议政议事都纳入“村民评理说事点”平台,形成专业多元的尽职评理员队伍。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村民评理说事点”,百姓们敞开了“话匣子”。据蔡爱军介绍,截至目前,全县“村民评理说事点”共收集群众诉求950条,成功调解纠纷945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