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执法局组织开展第九期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查处技能提升活动,本次培训由阜新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承办,通过线上直播形式进行,全省各市(区)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学习。
本次培训以“总氮自动监测数据的一种弄虚作假方式”为主题,由阜新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人员在某污水处理厂监测站房进行实操讲解。执法人员系统介绍了总氮检测的基本原理——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并详细解析检测流程:水样与过硫酸钾试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消解转化为硝酸盐,再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浓度。他指出,以往常见的造假手段如调整设备参数(缩短消解时间、降低消解温度)易被系统日志记录,而当前出现的“低浓度过硫酸钾试剂替换法”更具隐蔽性,查处难度更大。
培训通过实验录像直观展示了使用低浓度试剂导致消解不完全、测量值明显偏低的情形,并分析了执法难点:手工比对监测存在滞后,企业可借机更换试剂、销毁证据;若数据偏差未超出国家标准允许范围,也难以定性为造假。
为此,培训提出三项应对措施:一是强化试剂检查,除核查有效期外,还应核对使用量,警惕“备用瓶”中藏匿正常试剂用于临时替换;二是规范证据固定,测试前清除所有未使用试剂,全程监督,防止调包;三是迅速处置,发现异常立即封存相关试剂,确保证据链完整。同时,培训推荐使用经认证的成分复杂的质控药进行现场测试,提升快速核查效率。
培训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