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国峰
记得去年刚入冬时,我带领志愿者走进李奶奶那间有些清冷的平房,寒意似乎比外面更浓。80多岁的她,独自生活。细聊之下才知道,老人腿脚不利索,自己生火做饭成了大难题,常常是馒头咸菜凑合一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李奶奶,今天咱们不吃咸菜了,给您包饺子!”我立刻联系了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很快,志愿者们带着新鲜的食材来到李奶奶家。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李奶奶夹起一个,咬了一口,细细地嚼着,连声说:“香,真香!”那满足的笑容,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瞬间驱散了屋内的寒意。自那以后,“为困难老人包饺子”成了我们服务清单上的固定选项。
走访张大爷家,则是一场“攻坚战”。老人院子里的杂草快有半人高,破旧的铁门歪斜着,关都关不严实。第二天,我组织志愿者来到张大爷家中清理了杂草、修好了大门。当焕然一新的小院和结实的大门呈现在眼前时,张大爷嘴里念叨着:“好,真好!大门终于能关上了。”那扇修好的门,不仅守护了他的安全,也悄然打开了他紧闭的心门。解决这些“眼前难”,正是群众最需要的“及时雨”。
在“民心账本”里,王奶奶的名字后面记着一个特殊的“心愿”——体检。王奶奶是低保户,身体一直不太好,但是她没有钱去医院检查。“王奶奶,钱的事儿您别操心,我们陪着您去医院!”我联系了爱心医院减免了体检费用。我们一路陪着她挂号、排队、做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好在没有大问题。回来的路上,王奶奶一直拉着我的手,声音哽咽:“谢谢你们啊,这些孩子真好。要不是你们,我这把老骨头真不知道啥样了……”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踏实。
走访中,我们还发现柳爷爷家的一个“大问题”——没有冰箱。我迅速行动,通过链接社会爱心资源,很快为柳爷爷送来了一台崭新的冰箱。当冰箱通上电,发出平稳的运行声时,柳爷爷围着冰箱转了好几圈,像个孩子似的开心,不停地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能冻点饺子了。”这台冰箱,储存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个独居老人对生活的安心和希望。
作为区委社会工作部的一员,我深知,走访入户,脚步要“沉下去”,才能听到最真实的诉求;排忧解难,心思要“贴上去”,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路径。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本“民心账本”和广大志愿者们一道,深耕这片为民服务的沃土,把党的温暖送到更多需要关爱的老人心坎上,让“民情笔记”里记录的故事,永远充满温暖的底色和幸福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