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落脚点
在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牡丹花开”不仅是景致,更是居民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这里的废弃花坛经居民共议变身“圆心广场”,“五步协商机制”让居民成为社区主人;端午“百家宴”“红邻宣讲团”传递邻里温情与正能量;社区食堂、假期托管精准服务“一老一幼”,电路改造、“楼道革命”筑牢平安,这里成了居民交口称赞的幸福家园。
端午节组织居民一起包粽子、举办“百家宴”促进邻里关系
协商议事 共绘“幸福生活”
“这都是议事厅里商量出来的好结果!”张大爷的话,道出协商议事激活基层治理的实效。如今成为居民休闲胜地的圆心广场,曾是废弃花坛。居民通过议事厅充分讨论、投票,最终将其改造成集休闲、健身、游乐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凉亭里的棋局、游乐区的笑声,勾勒出社区幸福图景。“我们自己就是社区的主人。”王阿姨的感慨代表了众多住户的心声。
每月8日晚,社区各网格议事点的“凉亭夜话”准时开场。居民围坐倾诉烦恼、提建议、聊家常,党员中心户马林波的“民情日记”,密密麻麻记满街坊需求。一场流浪猫管理听证会至今被津津乐道。
“猫叫了一夜,根本睡不着!”
“可它们也是生命啊,谁忍心赶走?”
面对居民对流浪猫的争议,社区组织召开了一场由居民、物业、志愿者参加的“猫事听证会”。经过充分讨论,各方最终达成共识:划定固定喂食区,志愿者定时投喂并记录流浪猫健康状况;物业加强夜间巡逻,及时清理粪便;同时启动“领养代替购买”宣传活动。
如今,流浪猫有了“专属饭卡”,夜晚不再吵闹。马林波表示,“社区治理是‘让民做主’,只有充分倾听居民声音,才能找到大家都认可的解决方案。”
依托“圆心广场”改造、“凉亭夜话”等实践,牡丹社区形成“五步协商机制”,覆盖议题征集、方案共研、集中审议、决策落地、结果反馈全流程;配套“六步工作法”,细化民意收集、方案制定、结果公示等环节,保障协商成果落地。社区还建立“议题分级标准”,从紧急程度、涉及范围、解决难度将议题分为即时办、简易议和专题商三类,提升议事效率。以“邻里有爱”为理念,社区挖掘居民榜样,通过党员骨干倍增计划,推动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若说“圆心广场”是协商议事的成果,端午“百家宴”便是邻里情感的“粘合剂”。今年端午,200余名居民带来198道家常菜,张大姐的红烧肉热气腾腾、李师傅的凉拌黄瓜撒满芝麻,还有隔壁饭店老板送来的20份锅包肉,上演“舌尖上的邻里情”。“以前为停车位吵架的两户人家,那天同桌夹菜唠家常,矛盾一下就化解了。”牡丹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晖翻着活动照片满是欣慰,“很多矛盾能解,关键是搭建沟通平台。”
除了“百家宴”,牡丹社区还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劳模工匠精神”“航空报国精神”特色文化品牌,并成立“红邻党员宣讲团”,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传递正能量。2022年,该宣讲团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我们不缺好故事,缺的是讲出来的方式。”宣讲团成员、退休教师刘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每周五下午,梧桐书房都有‘社区故事会’,讲咱身边的人和事,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精神养分。”
服务到位 搭建“宜居场景”
每天中午11点半,社区食堂的饭菜香准时飘出。68岁的李大爷餐盘里,红烧排骨、清炒时蔬、烧茄子配紫菜蛋花汤,仅需10元。“吃得踏实、划算,比自己做方便。”李大爷说。他曾因社区环境不佳搬离,2021年却主动回社区买房定居,“房子新不如服务亲。”他细数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中心每月8号有志愿者上门剪头,自己领了能实时监测血压、心跳的智能手环,老伴儿每周去社区合唱队,天天乐呵呵。
“这食堂,不只是吃饭的地方。”食堂工作人员指着角落里的积分兑换区说,“志愿服务满50小时,能换粮油;每个年龄段都有优惠政策;我们也可以为行动不便的居民送餐上门。”
让李大爷更欣慰的,是孙子的成长变化。“孩子小时候在社区的幸福教育课堂参加寒暑假公益托管,学到了知识也交到了朋友,现在做什么都积极,在学校也是同学的榜样。”社区假期托管课程涵盖多领域,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增知识、提能力,还定期组织才艺展示、亲子活动和节日庆祝活动,助力孩子收获快乐与成长。
牡丹社区聚焦“一老一小”需求,推进四大民生品牌进社区,坚持服务与治理融合,以网格为依托精准嵌入服务。目前,社区升级改造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服务场景,做实“一老一小”幸福工程;养老服务实现普惠制与个性化结合,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寒暑假托育服务开设特色课程,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健康服务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为居民建档立案,全方位守护居民健康。
平安建设 筑牢安全堡垒
平安是居民们最朴素的期盼,也是社区发展的基石。
“以前夏天不敢开空调,一开就跳闸,屋里又热又闷。”住在牡丹江街10甲的薛阿姨曾因夏天开空调就跳闸而烦恼,她所在的楼层频繁停电,炎热与黑暗交织,居民们苦不堪言。一次网格员入户走访时,薛阿姨随口抱怨几句却被网格员细心记录并及时汇报。没过多久,电业局工作人员就赶到现场。经检查,问题根源是整栋楼电路老化、刀闸容量不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社区在街道会议上主动提出“更换老旧开关”建议,电业局迅速制定方案,物业配合清理施工环境,仅两周电路改造就完成了。
“那天晚上电一通,整栋楼都欢呼起来。”薛阿姨回忆时满脸幸福,这不仅是电力恢复,更是社区兑现承诺的体现。平安建设,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平安建设体现在点滴小事。”社区安全员的话朴实而深刻,“我们把每盏灯、每级台阶、每根电线,都当成大事来对待。”正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平安建设落到了实处。
记者手记
在牡丹社区里走上一圈,就会发现,这里的幸福是关注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回应具体的需求,是居民声音被听见、诉求被回应、生活被放在心上。这样的社区,难怪居民会说“住在牡丹社区,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