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街道北苑社区成立于2020年7月,下辖两个公租房小区,服务8799名居民,老年人及特殊群体占比高、治理难度大。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组建10支服务队,有志愿者2790名,设社区食堂等13个服务空间,建成沈阳首家“无围墙养老院”,荣获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
志愿者服务老年人
“以前出门踩黄土、摸黑走,现在下楼有食堂、能看病,志愿者比亲人还贴心!”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街道北苑社区居民王阿姨坐在社区新建的街角公园里,望着志愿者帮老人推轮椅的身影,满脸笑意。
这里的居民,44%是老年人,17%为特殊群体,曾因“黄土坡环绕、邻里关系陌生”陷入治理困境。如今,社区以党建为引领,靠志愿者们的点滴行动,不仅让“黄土坡”变为了公园,更让“陌生社区”成为了“幸福家园”。
52栋楼拧成“一股绳”
清晨7点,14号楼楼长李永拿着登记表挨家走访:“李姐,燃气报警器装好了吗?有问题随时喊我!”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党员,是社区52名楼长之一。今年春节,他见独居的张奶奶没贴春联,立刻取来春联、胶水,带着志愿者帮忙贴好;得知残障居民王大哥家暖气不热,联系水暖师傅一起蹲在地上清排污水,忙得满头是汗。“楼长就是帮邻居搭把手。”李永的话,说出了所有楼长的心声。
社区还搭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将执法、民生、物业等力量编入13个网格,形成“同网共治”格局。如今,52栋高楼里,楼长带头、志愿者跟进,居民们抱成团,曾经“各过各的”的冷清,变成了“有事互相帮”的热闹。
2790人撑起“暖心伞”
去年冬天,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敲开3号楼张叔家家门,只见屋内堆满脏衣垃圾,异味刺鼻。张叔患糖尿病综合征,视力模糊、双腿无力,总说“不想添麻烦”,很少出门。队员们立刻分工:收拾垃圾、清洗衣物、帮老人剪指甲,临走时留下电话:“缺啥少啥,一个电话就来。”此后,队员们每周上门买菜、取药、陪聊,如今张叔常到广场晒太阳,和邻居唠家常,直说志愿服务队帮了他大忙。
这样的故事每天上演。社区的志愿服务队覆盖多个领域:孙进技校师生每周四来义剪;沈阳工程学院学生定期上门助洁;巾帼群芳服务队开手工坊,教老人做工艺品,让他们既能解闷又能月增收500元。2790名志愿者像“暖心伞”,挡住难题,传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温情。
“小事”当成“头等大事”
“健身器材不够”“想多建凉亭”“水质浑浊”……居民口中的“小事”,在北苑社区都是“头等大事”。社区党委书记纪丹说:“居民需求在哪,志愿服务就跟进到哪。”楼长每周收集诉求,社区发问卷、开座谈会,以“群众点单、社区接单”,把“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新增20套健身器材;建4个绿植凉亭;联系水务部门检测水质,让居民喝上“放心水”。
最让老人舒心的是社区食堂和卫生服务站。社区引进卫生服务站,老人下楼就能享“家庭医生”看诊、免费体检;开办食堂推出11元“长者套餐”,为失能、高龄老人免费送餐。“以前做饭扛米扛菜,现在到点吃热乎的,太方便了!”82岁的刘爷爷说。截至目前,食堂已解决近3000人就餐问题。
北苑社区的变迁藏在每一次服务、每一个解难题中。如今,社区路灯明亮、绿植环绕,老人下棋、孩子玩耍,穿着橙色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间。未来,社区将继续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把民生小事办实办细,让“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招牌更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