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自本溪市平山区委统筹部署社区食堂建设工作以来,平山区委社会工作部携手平山区民政局以社区食堂微治理凝聚居民向心力。平山区的7家社区食堂开得有声有色,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的借鉴样本。近日,记者深入走访,整理出一份关于平山区社区食堂的3年建设报告。
3年来,本溪市平山区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推动社区食堂从1家试点发展至7家,用差异化运营与暖心的服务,让老人的“一餐饭”充满温度,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面对不同社区资源、人口结构的差异,平山区委社会工作部携手区民政局摒弃“一刀切”模式,以“微”视角精准研判每个社区的需求特点,把“一餐饭”打造成传递民生温度的“幸福事”。
在餐食品质上,以老年群体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向阳社区食堂严格把控“软嫩易嚼、少盐少糖”标准,确保营养均衡。兴隆社区、清荣社区等食堂专门为“一老一弱”设计健康配餐,避免众口难调的困境,让每一口饭菜都贴合饮食需求。
在服务延伸上,将暖心举措落到实处。把送餐服务定为各食堂标配,市府社区、兴隆社区等食堂通过志愿者或专人配送,解决行动不便老人的“吃饭难”。泉涌社区上线线上订餐系统,立信社区推行网格群选餐模式,让服务更灵活适配不同居民的生活习惯,无论是高龄老人还是忙碌上班族,都能享受到便捷服务。
在优惠政策上,进一步放大惠民效应。桥头社区落实特殊群体就餐补贴,90岁以上的老人就餐免费;向阳社区推出老人特惠套餐,让经济条件有限的居民吃得起、吃得好;清荣社区将环卫工人、新就业群体纳入服务范围。
平山区委社会工作部与区民政局以“小”处为切入点,让社区食堂超越就餐场所的单一功能,成为基层“微治理”的重要载体,凝聚起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在食堂日常运营中,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借助与居民的餐间交流,既能及时收集对菜品、服务的意见,又能敏锐捕捉养老、环境整治等其他领域的诉求意见,将“一餐饭”中的细微反馈,转化为社区工作的改进方向,以“小反馈”推动“大改进”。
同时,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市府社区的送餐志愿者以社区居民为主力,兴隆社区居民主动为食堂运营建言献策,向阳社区老人在就餐后自发参与邻里互助……这种食堂服务居民、居民反哺社区的良性互动,让居民从社区事务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以“小参与”汇聚“大合力”,进一步凝聚社区向心力,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注入鲜活动力。
点 睛
社区食堂的特色运营路径
路径1:政府主导
2023年5月,首批试点的站前街道市府社区食堂采用政府主导合作模式,由相关部门代制餐食并配送至食堂,可容纳30余人同时就餐。针对辖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平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和民政局不仅督促食堂每日更新菜单,还发动志愿者组建送餐队伍,从起步阶段筑牢便民根基。
路径2:社区造血
2024年8月开业的南地街道兴隆社区食堂,是统筹资源的典型实践。将社区闲置房产盘活,通过承包给个人经营并收取租金,形成“以房养餐”的造血模式,兴隆社区食堂专门为“一老一小一弱”设计健康配餐,同步配套配送服务,既激活了闲置资源,又让服务精准触达特殊群体。
路径3:企地联合
2024年12月启用的东明街道立信社区食堂,创新“企地联合”机制。由本钢新事业公司统一管理,整合本钢集团机关食堂、国贸食堂的精英团队负责餐食制作与配送。平山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社区网格员,将每日菜谱制成电子版发至居民网格群,方便居民提前选餐,实现企业资源与社区需求的高效对接。
路径4:三方协同
今年6月开业的桥北街道桥头社区食堂,在区委社会工作部和区民政局主导下推行“政府主导、社区承办、第三方运营”模式。社区引入专业餐饮管理团队负责日常运营,从食材采购到服务标准全程监督,确保饭菜质量与服务水平双达标。
路径5:社会公益
千金街道泉涌社区食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服务,80个食堂餐位,辐射5个相邻社区,单日接待量超300人次。同时,食堂还推出送餐上门服务。
路径6:多方助力
崔东街道清荣社区采用“社区食堂+政府助力+中央厨房配送”模式,引入专业团队负责餐食配送。崔东街道向阳社区食堂则在区委社会工作部和区民政局协调下,联合辖区爱心企业渤海渔港于8月试营业,场地面积300余平方米,以自助餐形式服务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