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青春有担当 志愿正当时——沈阳理工大学以专业与热忱传递城市温暖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记者 任晓霞 | 发布时间: 2025-09-01 08:59

  “姐姐,这个火炮模型怎么拼呀?”10岁的小朋友一依拿着92式手枪模型,仰头询问身旁的“红马甲”姐姐。在沈阳市浑南区嘉华社区“四点半课堂”里,这样温馨的场景每周都会上演。沈阳理工大学的志愿者们用青春和热情,为社区居民、乡村儿童、特殊群体等送去温暖与帮助,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三年来,沈阳理工大学累计开展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1100余场,参与志愿者达3万人次,荣获国家级、省级等奖项20余项,受到广泛关注。

微信图片_20250829163938

支教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解提升语言能力的方法

  七彩假期,点亮儿童梦想

  沈阳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李桃向记者介绍,沈阳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04年,结合学校兵工特色和学科优势,研发红色兵工文化传承课堂、橙色心理健康知识课堂、黄色数字奥秘思维课堂、绿色国防安全教育课堂、青色大自然创意设计课堂、蓝色语言浸润童心课堂、紫色科技探索科普课堂“七彩课堂”,为乡村儿童打造专属假期成长方案。

  志愿者们主动化身“学业伙伴”,开展一对一精准辅导。在紫色科技探索科普课堂上,志愿者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揭开科技的神秘面纱,带领孩子们开启“科学魔法闯关之旅”。

  “解这道题,关键是要先读懂句子表达的含义……”志愿者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题目,不仅传授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好奇、勇气与智慧的种子。

  此外,“七彩课堂”还配套“七彩假期行走计划”,组织乡村孩子走进兵器博物馆、新乐遗址等,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专业引领,突显理工担当

  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爱母亲河,守生态绿,建文明城——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项目,聚焦浑河流域“水体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核心问题,以“专业引领、多方联动、持续行动”为导向。

  八年来,志愿者们把课堂搬到浑河岸,把论文写进波光里,已累计开展服务13次,参与志愿者超220人次,建立了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志愿者们手持工具细致清理河岸的烟头、塑料等细小垃圾,协同渔政部门打捞“地笼”“绝户网”,还鱼类以生存空间。环境工程专业师生与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并肩作战,水样一瓶瓶采、COD一项项测,数据实时回传课堂,成为最鲜活的教材。

  外国语学院(中俄学院)的“匠薪”思政项目,把多语种专业变成温暖的“桥梁”。志愿者们不仅在国际展会等场合提供高质量语言服务,还将“语言温度”延伸到乡村社区。他们用“单词接龙”“情景对话”等趣味形式授课,让曾经畏惧外语的孩子们慢慢爱上表达。

  爱心帮扶,情暖特殊群体

  机械工程学院的“寰英计划——让爱无障碍”项目,点对点、一对一地对特殊儿童进行帮扶。志愿者们紧扣困境儿童“陪伴与情感支持缺乏”的核心需求,以“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为导向,走进法库县爱心学校,设立“寰英书屋”,精准捕捉困境儿童的“微心愿”。

  “这已经是我第7次来看小马同学了,能陪伴他学习成长,我感到无比欣慰。”机械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赵瑛琪介绍道,目前,他们已经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58份,为这些孩子和家庭带来更多支持和帮助。在手工课堂、体育课堂、红歌教学中,志愿者和孩子们的笑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成为活动中最美的旋律。

  记者手记

  在采访沈阳理工大学志愿服务项目的过程中,记者被志愿者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郭明义爱心团队分队持续7年组织献血车进校园活动。优秀志愿者闫家骏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希望。

  沈阳理工大学的志愿服务,不仅是对他人的帮助,更是对学生自身的锻炼。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们学会了担当,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他们就像一颗颗星星,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让爱与温暖传递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