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幸福自习室”里一起成长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孟洋 调兵山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 发布时间: 2025-09-01 08:57

孟洋

  今年3月,我从铁岭市委政策研究室来到调兵山市委社会工作部任职。面对一个全新的部门,我常常思考:如何找准定位、开好新局,才能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答案在一次次走基层、听民声的过程中,逐渐清晰。

  记得第一次去社区调研,社区负责人边走边向我“倒苦水”:“孟部长,咱们社区家长里短的矛盾真不少。小两口为孩子教育吵得四邻不安,老邻居为楼道堆放杂物起争执,调解起来常常力不从心。”正聊着,在单元楼门口择菜的张大妈凑过来说:“要是能有个地方让大家学学怎么好好说话、怎么相处,那可真是帮大忙了!”这些朴实的话在我心里漾开了涟漪。我意识到,社会工作部的生命力就藏在“贴近”二字里——贴近民心冷暖,贴近民需急难,贴近民情细微。

  头一个月,我和同事们走访了全市27个社区和34个村,在党群服务中心、在五保户家中、在老党员的炕头上,倾听大家的心声。陈女士想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却苦无门路;齐女士为和儿子说不上三句话就吵架而默默流泪;随儿子进城生活的王大爷渴望融入社区、结识邻居……这些诉求让我想到之前了解到的“幸福自习室”项目——一个通过定期交流学习,化解家庭矛盾、促进邻里和谐、提升文化素养的基层治理载体。

  说干就干。我先后5次带队到铁岭市母亲教育中心学习经验,反复推敲实施细节。

  找场地同样不易。有的在顶楼没电梯,老人上不去;有的位置太偏,居民不愿来。最终我们在宏大社区和红房社区选定两处闲置活动室作为试点——采光好、位置便利,居民买菜、接送孩子,顺路就能进来坐坐。

  组建志愿者队伍更是费尽周折。起初居民们一听直摆手:“平时上班带娃已经脚不沾地,哪有时间搞这些?”我们不气馁,和社区书记挨家走访,耐心讲解项目的意义。渐渐的,老党员、老主任、热心宝妈都被感动了,一支13人的“种子志愿团队”终于聚齐。

  5月27日,红房社区第七期“幸福自习室”迎来被家庭矛盾困扰的刘姐。她与丈夫常因琐事激烈争吵,家里气氛冰冷。从第七期到第十二期,经过6次学习,刘姐学会了换位思考和有效沟通。“其实谁都没错,就是说话太冲,不理解对方。”如今,她家里争吵少了、聊天多了。7月14日第十三期活动时,刘姐主动举手分享:“想日子过得舒坦真不是啥难事,多交流多体谅,生活就暖起来了。”她的话在社区传开,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询问:“咱也能去学学吗?”

  目前,“幸福自习室”已开展35期,吸引1000余人次参与,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7起:总吵架的夫妻学会了心平气和沟通,爱操心的母亲找到了爱的边界,闹别扭的邻居解开隔阂……7月11日,项目第二阶段正式启动,来自公安、教育、司法等领域的志愿者用真实案例推动“法理情融合”,为基层治理探索出新路径。会后,好几个社区书记来找我:“第三个试点能开在我们这儿吗?”

  从无人看好的“新鲜事物”,到多个社区争相邀请的“暖心项目”,“幸福自习室”的成长轨迹,正是调兵山市委社会工作部从“新生”到“扎根”的缩影。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新部门还是新项目,只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就能在基层沃土中扎下深根,让治理更有温度、更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