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们在鞍山中院执行局立山分局领取欠薪。
鞍山中院执行局开展周末培训。
打破原有建制,让更多高素质人才流向执行一线;4个执行分局案件执结率同比提高了16—31个百分点,全部位列全省法院执行绩效考评第一梯队;开展“暖企护企”专项行动,打通法治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全力推进深化执行运行机制改革,以跨层级、跨区域、全方位高效协同,实现执行工作提速增效。
在鞍山地区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大胆实践,为全省法院提升执行工作体系和执行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鲜活的经验样本。
营造最优环境
数据——“暖企护企”专项行动以来,共决定拘留75人,实际移送39人,拘传99人,采取搜查措施6次;促成执行和解63件,执行完毕267件,执行到位金额3688万余元。
2022年夏,烈日火辣,一行身着灰色制服的人走进了辽宁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某公司),这是一家成立了近20年的冶金设备制造企业,也是一起劳资纠纷案件的被执行人。
厂房内时不时响起机器的轰鸣声,往来的工人正在有序地作业。一行人逐个车间走访,查看生产情况,也向正在工作的工人们进行详细询问。
尽管通风的厂房温度没有室外炎热,他们仍汗如雨下,从早上到傍晚,他们的本子上记下了越来越多的“诉求”“现状”与“待解问题”。
这一幕幕,牢牢地印在了某公司代理人解德群的脑海里。
3月24日,解德群在鞍山中院给记者回忆了当天的场景,“谢谢法官们!为了企业的生存做了很多工作,现在企业活了,职工们对法院所作出的努力也非常认可。”
从他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了此案的概况:近年来,因某公司生产的产品积压,无法按期发放工资,2021年百余名工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经调查发现除机器设备及部分半成品外,该公司暂无其他财产,部分工人情绪急躁,要求拍卖机械设备……一边是企业的生死存亡,一边是百余名劳动者的生计,处置手段稍有不慎可能会面临“两败俱伤”的后果。
一旁的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立山分局局长王海谦直言,为了寻求依法平等保护各方利益“最优解”,分局一边请示汇报,一边开会研究,还几次到现场查看某公司的生产实况,对于经常到院的职工代表,则耐心安抚其焦躁的情绪,确保其选择更加适当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合法权益。
“能够‘活封’‘活扣’的,尽量不‘死封’‘死扣’,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和后劲……”鞍山中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权益的实施细则》后,案件的解决也迎来了曙光,经多轮谈判,立山区人民法院决定对某公司机器设备采取“活封”的方式,交由其继续使用,某公司每月给付拖欠工资10万元,直至履行完毕。
“已经履行近70万元了,接近拖欠工资总额的一半了!”立山分局副局长王博告诉记者,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该案同时实现了“暖企”和“护薪”,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追求最高效率
数据——实施集约化管理后,平均5日内即可完成集约查询及繁简分流工作、流转至各执行分局,案件流转速度明显加快;4个执行分局案件执结率同比提高了16—31个百分点。
在鞍山中院,除了诉讼服务中心外,另设了一处执行立案大厅,大厅内,以法院管辖地“铁西”“铁东”“立山”“中院、千山”命名的4个窗口格外醒目。
在中院“上班”近3个月的铁西分局执行指挥中心主任姜浩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更是一次有益的试验。在他手边,放着上午新收执行案件的申请执行书等材料,亮着的屏幕上,一个标记为“3月24日立案”的电子表格中,新收首执案件立案登记表下面整齐地记录着每个案件的“申请人”“被申请人”“生效文书案件号”“标的”等简明信息。“这些文件,不只我这一台电脑能看见,4个分局的立案登记表都在同一个共享文件夹里。”姜浩一边点击鼠标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些信息,窗口的每台电脑都能看到,楼上的执行指挥中心也能同时查看,不仅方便了在流程上协同办公,中院还能及时了解相关案件情况,在必要时调剂四城区执行分局案件数量,一举多得。”
鞍山中院执行指挥中心负责人赵明告诉记者,此次深化执行运行机制改革的其中一项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打造“繁简分流与分段集约的新式办案体系”,深化流程再造,实现事务集约化、效率最大化。
目前,鞍山中院在执行指挥中心下设执行综合办公室、执行事务办公室和执行警务办公室,由执行事务办公室对案件实施分段集约管理,实行统一立案、分案,统一网络财产查控,案件繁简分流;执行警务办公室对事务性工作、执行装备、车辆等实行系统化管理,统一协调、调配;执行综合办公室实施质效指标常态化分析通报,推动执行工作“提档增速”。
“你几乎跟今天受理的第一起执行案件同时间进的法院大门,到现在,全天立案的8起案件都完成前期的审查、登记和网络查控!”当日16时,姜浩给记者发来了这样的消息。
打造最强团队
数据——整合后的5家法院的执行队伍,各分局在编干警由原有的70人精简至61人,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学历均在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13人),实现了执行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
如何通过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增添动力?
鞍山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陈林给出答案: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障。
今年年初,鞍山中院打破4个城区法院执行局原有建制,除一家法院执行分局局长由院内选拔产生外,其他3家均为交流调动。同时,鞍山中院直接在各院精心挑选年轻、高素质的干警,共组建15个执行团队,并按照各院执行案件常量分派团队数量。
“这次交流调动让我最惊讶的是,迎接我的是一个‘七成新’的队伍,平均年龄由去年的48岁直降到34岁。”坐在记者对面的项云峰,年初刚刚履新鞍山中院执行局千山分局局长一职,1989年生人的他,也是此次履新的最年轻局长。
“要改革就要改好,动就要动出诚意!”陈林始终坚持真抓实干“总基调”。
机制一变局面新。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鞍山中院执行局汇集4城区法院优势兵力形成攻克“执行难”最强战斗集群。
在与多位分局局长的交谈中,记者同样感受到了强烈的干劲和闯劲。
从政治工作跨域到执行工作,项云峰说他一点都不担心:“中院执行局每个周末都开展培训,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不仅启迪了思维、深化了学习,更激发起了我们‘比学赶帮超’的动力。”
作为第一期培训的授课人,鞍山中院执行指挥中心主任科员宋驰(“90后”)表示,最重要的是“用心用力学习过”,在分享中自己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学有所获的喜悦和乐趣。
“喂,沈局,周六还加班啊?……就半个月前半夜送拘留的那个案子?……”采访中,项云峰接起了千山分局副局长沈睿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语速飞快地说着……
劲头十足,不负春光。鞍山城区法院执行工作以新作为展现开局之年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