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诈骗案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犯罪分子通过打电话冒充熟人或者领导索要钱财、实施诈骗,这样的电话或许不少人都曾接到过。从接起诈骗电话开始,受害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落入对方的圈套、乖乖地把钱打到指定的卡中呢?为何这类诈骗手法屡屡得手呢?
骗子最为常见的招式
在公安机关于2016年公布的48种常见电信诈骗犯罪手法中,“猜猜我是谁”“我是你领导”两种诈骗手法受害人遍及全国。专门从事反电信诈骗侦查的老民警徐晶元(化名)说:“骗子就是冒充熟人直接给你打电话,用很强硬的口气说:‘你明天到我办公室来’。你一听肯定要问,谁啊,他说:‘我你都不知道’,马上就挂了。之后又打给你:‘你记得我是谁吗?’你就猜了,不知得罪了哪个领导,一想声音好像是张局或者李局,你就问:‘是张局吗?’他就接着说:‘我你都不清楚,帮你那么多,明天到我办公室来坐坐’。”
等到了约定时间,受害人再次接到这个号码打来的电话,称有上级领导来检查,要求受害人打点钱,用作送礼。一旦受害人答应,诈骗分子就采取下一步行动:避免接触、打到银行卡上。徐晶元说:“一送钱进去,态度马上就变了。他说:‘你这样拿钱过来很尴尬的,我给你个账号,你打进来我转给他’。你钱一转进去,犯罪分子马上就提现了。就这样一直骗到你醒悟。”
冒充“领导”诈骗70万多元
犯罪嫌疑人姚某广与“黄老板”(真实姓名不详)于2015年12月的一天预谋进行电信诈骗,由“黄老板”为姚某广提供资金、信息资料单、银行账号、手机及手机卡等,姚某广负责找人随机拨打电话。姚某广先后找到被告人佟某元、宋某喜,佟某元、宋某喜又分别找到李某正、李某军。5名犯罪嫌疑人随机拨打电话,进行诈骗,取得受骗者信任后,指令受害者将钱款打入“黄老板”提供的银行卡中,随后由他人提现。
佟某元于2016年1月19日14时许,通过信息资料单,随机拨打受骗者李某甲的电话,冒充李某甲的领导“尹院长”,让李某甲第二天上午到办公室来一趟。后在第二天8时许又给李某甲打电话,告诉李某甲自己这来领导了,先别过来。再过一小段时间再次给李某甲打电话找借口向李某甲借钱,在取得李某甲的信任后,让李某甲把钱款打到“黄老板”提供的卡号中。次日10时许,李某甲向佟某元指定的银行卡汇款30200元人民币。
通过同类方法,该团伙共累计诈骗700200元人民币。据此,抚顺市望花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姚某广、佟某元、宋某喜、李某正、李某军犯诈骗罪,向抚顺市望花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法官释法:不要跟着犯罪分子的“剧本”走
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一庭庭长汪爱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犯罪分子掌握的“剧本”中,对受害人情绪的把控细致而有效。犯罪分子会谎称这个是领导的“私人号码”,让受害人觉得受到信任、受宠若惊,同时还不采取“直接索取”的办法,只是谎称借钱。“这个是我的私人号码,有私密性质的。”“你到银行把钱打进卡后,要保留好银行小票,第二天到办公室,我再还钱给你。”除了利用了对领导的敬畏心理,他利用了下属对领导、上司的信任。
因此,接到类似电话,一定要多个心眼,千万不要中了骗子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