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聚焦两高报告中的十大法治亮点

来源:辽宁长安网 | 作者:记者 王奇 | 发布时间: 2018-03-13 09:51

  3月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报告透露的一系列法治亮点引人注目。

解读嘉宾:邵琰 辽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

  亮点1

  反腐败:对腐败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五年立案侦查职务犯罪254419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53亿余元

  最高检报告提出,过去五年,立案侦查职务犯罪254419人,较前五年上升16.4%,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53亿余元;民生领域查办“蝇贪”62715人;从42个国家和地区劝返、遣返、引渡外逃职务犯罪嫌疑人222人。

  最高院报告明确,对腐败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健全职务犯罪案件审判机制,严厉打击和震慑腐败分子。

  【解读】两高报告中关于反腐的论述引人注目,向外界彰显了党和国家的反腐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腕反腐、依法反腐、制度反腐,“打虎”“拍蝇”“猎狐”的成绩单不断刷新,数据显示被依法查处的腐败分子人数延续了攀升趋势,职务级别更是显著提高。在反腐斗争中法、检系统强化担当,依法履行职责,工作重点突出,方向明确,为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落实“四个全面”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亮点2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严惩非法集资、内幕交易等金融犯罪,五年起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诈骗犯罪14.4万人

  最高检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来,积极投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起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诈骗犯罪14.4万人;突出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起诉8.2万人。

  最高院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来,审结民间借贷案件705.9万件,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严惩非法集资、内幕交易等金融犯罪,北京等法院审结“e租宝”非法集资案,山东法院审结徐翔等人操纵证券市场案。

  【解读】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应形成合力,重拳出击。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一边从源头上加以整治;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应形成防范意识,牢筑第一道防线,尤其是对承诺高回报率的投资更要慎之又慎。两高在过去五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中依法惩处了大量犯罪行为,尤其针对新型金融犯罪行为更是加强了监测预警和打击力度,极大限度地为受害人挽回了损失。

  亮点3

  扫黑除恶: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五年起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8932人

  最高检报告指出,五年来,深入推进扫黑除恶、缉枪治爆、禁毒扫黄等专项斗争,起诉刘汉、刘维等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8932人,立案侦查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国家工作人员333人。最高院报告也强调,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

  【解读】两高高度重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严厉打击严重危害人民群众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的黑恶势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安全感也更有保障。两高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彻底铲除黑恶势力及其滋生的土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以及巩固我党执政根基上起了重要作用。

  亮点4

  纠正冤错案: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五年再审改判刑事案件6747件

  最高院报告显示,五年中再审改判刑事案件6747件,其中依法纠正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等重大冤错案件39件78人;对2943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1931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

  最高检报告中提到,对受理申诉或办案中发现的18起重大冤错案件,及时提出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人民法院均改判无罪。对人民法院再审的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王力军无证收购玉米案等案件,检察机关同步成立专案组,重新复核证据、明确提出纠正意见,共同纠错。

  【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纠正冤错案给予了高度关注。纠正冤错案,充分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一贯方针,也体现了我国司法系统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这是社会进步、法治昌明、司法公正的生动体现。在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法、检系统紧抓契机,勇于担当、对错判不回避、不袒护,相继纠正了一批冤错案,其表现获得了舆论的高度认可,强化了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信心。

  亮点5

  加大产权司法保护:让财产更加安全,让权利更有保障

  最高检报告提出,加强企业平等保护和产权司法保护。在司法办案中重视完善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平等保护的司法政策;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依法甄别纠正产权纠纷申诉案件。

  最高院报告明确,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产权保护工作,明确提出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多次强调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深刻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这一环境下,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机关职能作用,不断推出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实在举措,全方位提升产权司法保护水平,推进产权保护的法治化,完善产权司法保护制度,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检察院通过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等具体举措,直面矛盾、直击关键,为加强产权司法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亮点6

  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维护公民信息安全,两年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5.1万人

  最高检报告提到,2016年与公安部共同挂牌督办“徐玉玉案”等62起重大案件,两年来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5.1万人。最高院报告中也明确,严惩电信网络犯罪。出台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司法解释,严惩泄露个人信息、非法买卖信息等犯罪行为,维护公民信息安全。

  【解读】电信网络诈骗本质上是诈骗的互联网形态,它突破了传统犯罪的时空、地域、国别和法律限制,造成侦查取证,定罪量刑、案件管辖等诸多法律难题。它不仅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还可能侵犯到公民的人身权利,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在惩治电信网络犯罪的工作中,法、检系统积极形成合力,依法实施有力打击,震慑和遏制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猖獗蔓延势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亮点7

  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碧水蓝天,五年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1.3万件

  最高检报告显示,过去五年,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1.3万件,督促5972家企业整改,督促恢复被污染、破坏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总面积14.3万公顷,索赔治理环境、修复生态等费用4.7亿元。

  最高院报告提到,制定环境公益诉讼等司法解释,审结环境民事案件48.7万件;依法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1万件;审结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公益诉讼系列案。

  【解读】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是法、检系统运用司法权力保护生态环境所进行的积极探索,意义深远,体现了坚决守住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的决心。两高报告显示了在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法、检系统均主动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破坏环境犯罪的监督、打击力度,完善了对生态环境的司法保护制度体系。

  亮点8

  破解讨薪难:严惩恶意欠薪,五年为农民工追回294.4亿元“血汗钱”

  最高检报告显示,过去五年,起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7957人,支持农民工起诉9176件。

  最高院报告提出,推广河南、湖南、四川等法院破解农民工讨薪难经验,依法惩处恶意欠薪行为,为农民工追回“血汗钱”294.4亿元。

  目前,我国现有农民工数量达2.87亿,部分行业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仍旧突出。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认为,近年来治理欠薪成果显著,期待法院和检察院未来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力度,严厉打击惩戒欠薪行为。同时,做好跨省农民工欠薪联动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解读】由于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以及现行法律援助制度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群体在其讨薪之路上面临着重重困难。在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法、检系统积极探索,努力破解农民工“讨薪难”这一问题,均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法院开辟了农民工维权“直通车”,对涉及农民工劳动报酬、损害赔偿纠纷的案件做到“快立、快审、快调、快结”,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工参加诉讼提供便利条件。检察院也充分发挥其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切实加大支持起诉和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劳动用工领域的犯罪行为。

  亮点9

  食品安全:保护舌尖上的安全,过去五年各级法院审结食品药品安全案件4.2万件

  最高院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加大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惩治力度,各级法院审结相关案件4.2万件。最高检报告中提出,过去五年中挂牌督办庞红卫等人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等986起重大案件;办理食品药品领域公益诉讼731件,起诉制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6.3万人。

  【解读】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的工作中,最高院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法严惩此类犯罪提供法律上的支持;最高检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发布典型案例供各地检察机关参考借鉴。

  亮点10

  破解执行难: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五年执行到位金额7万亿元

  最高院报告提到,过去五年,各级法院加大执行工作力度,着力破解执行难,受理执行案件2224.6万件,执结2100万件,执行到位金额7万亿元。

  【解读】“执行难”是人民法院长期以来面临的困扰,它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执行难”这一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司法公正的实现以及人民群众对司法权威的信任。人民法院在过去五年的工作中,通过不断创新执行机制、手段、方式,凝聚社会力量,在解决这一难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得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