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安装了防盗门、重点部位安装了摄像头,治安巡逻员在小区内巡逻,微型消防站时刻守卫居民的安全……在沈阳市沈河区的111个社区里,随处都可看见这样的平安缩影。
近年来,沈河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打造“四网融合、四体并行”的立体化防控格局,实现了社会形势的总体平稳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沈河区把基层作为平安建设的主战场,不断延伸创安触角,将全区111个社区按照300户为标准划分为网格,将网格细化分解为庭院这一社会细胞,提出“平安庭院”建设,将家庭、楼道、庭院作为“平安庭院”建设的三大阵地,开创决策共谋凝聚民意,发展共建凝聚民力,项目共管凝聚民智,成果共享凝聚民心的“四共联治”模式,开展平安巡防、平安物防、平安阵地、平安信息和平安消防“五大工程”,着力构建“社区版”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打造规范高效的管控体系
沈河区立足于让有限警力发挥出最大效能,进一步探索新型社区警务机制,开展打造“老百姓身边派出所”活动,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两促进、两提高”。
促进重心下移,提高基层见警率。沈河区将警务力量向基层倾斜,累积投资1000余万元,在所有社区建设了独立办公的标准化警务室。同时,将187名民警全部派驻到社区工作,并面向社会招聘240名大学生辅警,按照每个社区2人的标准分派到社区警务室辅助社区民警工作。
促进力量下沉,提高群众安全感。为进一步消除治安隐患,沈河区紧密结合群众反映的治安防控热点问题,将社区警力向群众身边延伸,向重点领域延伸。为提高服务群众效果,沈河区在社区广泛搭建社区警务服务平台,通过在警务室悬挂“警民联系板”、设置“警民一键通”、向群众发放“警民联系卡”等方式,为群众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和上门服务,真正寓治安防控于优化服务之中。
打造互联共享的技防体系
围绕提高社会治理的技防水平,沈河区着力促进信息手段和管理手段相融合,构建了集打击防控、社会管理、指挥调度和实时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三张网,打造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的“互联网+综治”的新模式。
为了搭建视频监控网,沈河区先后投入3.4亿元,在全区重点街路和商业街区、居民生活区安装了6600多个视频探头,并全部与公安机关互联互通,不仅实现了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的“无缝对接”和“接力监控”,而且实现了对犯罪活动进行实时定位、精准打击。
同时,沈河区充分利用公安网“一张图”实时掌握布警态势,并设立了“1—3—8分钟”警务防范处置圈,即警情发生在核心区时,半径500米区域内警力1分钟到达现场;警情发生在人流密集场所时,半径1000米区域内警力3分钟到达现场;其它区域突发案件警力8分钟到达现场。
此外,沈河区还投入1.5亿元,建立区市民公共服务中心,收集人口分布、特殊人群、社会组织、环境整治等10方面信息建立数据库,为社区、网络工作人员配备使用PDA手机,对信息进行时时更新,确保对全区人、事、地、物、情实行立体化、全天候管控,并将相关信息与综治信息平台公用共享。
打造多元化解的调处体系
沈河区坚持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作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前置工作和保底工程,坚持以“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不出沈河”为引领,探索形成了多元化解矛盾的调处体系,被国家有关方面誉为“都市版的枫桥经验”。
沈河区遵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思路,区分六级搭建实体性调处平台,在推行区有中心、街有站、社区成立工作室的基础上,以片区、网格和楼栋为单位,对应组建了工作点、工作组和工作岗,在全区自下而上编织了一张兜得住、防得好的调处网,并建立了涵盖“两代表一委员”、各行业专家和网格员、网格自管员等近万人解调员队伍。
沈河区还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支点,充分整合资源,广泛发动群众,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社会多元参与。特别是在汇集合力方面,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合一”,通过各方联动、辨证施治,力求矛盾纠纷全部化解,从根本上防止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