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养护服务《规范》助力幸福“夕阳红”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李滢乐/文 记者 赵敬东/摄 | 发布时间: 2016-11-14 11:02
聚焦沈阳社区养老的发展之路
 
  编者按:
 
  沈阳市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养老已经成为了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到机构养老,沈阳市养老产业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
 
  近日,沈阳市又发布了《沈阳市社区(居家)养护服务机构基础服务规范》,让这个行业的发展之路更加清晰、规范了。



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
 
  【背景】
  沈阳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据介绍,沈阳市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沈阳市从1992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0年,全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73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23.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26万人,占老年人口比例15.0%,老年人口比例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总体上看,沈阳市老年人口呈现出老龄化进程加快、高龄化特征明显、失能老人比例较高、空巢老人比重逐步增大、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等特点。
 
  如今,沈阳的养老方式基本有三种,分别是居家养老家庭病床、社区日间照料室和社区托管所及养老服务中心。
 
  居家养老家庭病床是我国社区养老卫生服务形式之一。经调研走访发现,目前沈阳社区老人多以居家养老为主,更愿意在本社区内或就近解决基本医疗养老服务,属于介于家庭养老和家庭病床之间的状态。
 
  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我省乃至全国其他城市,家庭养老仍是当下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
 
  社区日间照料站是社区养老的一种基础方式,记者走访了三家社区,发现社区内均设有日间照料站,平均每个社区至少提供5张床位,各项配套设施齐全。
 
  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最开始成立社区日间照料站时,还有很多老人在这休息、吃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基本上没有老人来社区日间照料站了,只是偶尔有老人在这打打扑克、麻将。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在记者观察的时间内没有老人前来休息,日间照料站实际使用率很低。
 
  某社区书记表示,她认为社区日间照料站使用度不高,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社区托管所及养老服务中心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养老方式。但一般基层的养老机构层次较低,多接受本地的老年人。且越来越多的托管所、养老院、养老服务中心正处于发展困境,面临资金短缺、服务和收费标准欠规范等问题。同时,很多养老机构面临专业项目费用高,自负盈亏则基础建设投资无法正常收回的状态,机构养老理论上的优越性欠佳,现实的营利性不足,社会需求度也在日益下滑。
 
  【调查】
  社区养老如何发展
 
  调研结果表明,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中在老年活动室、卫生医疗站、心理咨询室等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上能够满足;在家务料理、上门服务、紧急救助等服务方面存在严重差异。
 
  根据运行情况,社区管理人员还是比较看重老人能普遍参与的服务项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齐全、运行不普遍、服务内容过于简单、服务种类单一,大多只停留在基本生存的服务层面,还达不到满足老人个体的需求,更无从提供特殊需求的定制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不专业,根据需求情况看,受访社区许多老年人认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最必要的是老年活动室、卫生医疗站、紧急救助警报系统,而对心理咨询室、老人助餐及送饭上门的需求次之,对日间照料站的关注度更低。这说明,老年人还是比较看重对养老服务中精神娱乐和健康方面的需求。紧急救助警报系统的需求很大,但在当前社区中均处于匮乏状态,不同社区提供专业化服务情况良莠不齐,受访社区专业医疗、运动器材均齐全,但均没有配备专业人员,更没有专业工作人员从事社区养老服务。除慈恩社区提供专业团队外,其他社区大多为社会工作者或行政工作人员兼职,基本无法满足整个社区老年人群体的需求。随着深度老龄化发展,更多失智或失能老人需要照顾,更需要具有专门技能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
 
  沈北新区的两个社区就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了可学习的经验。
 
  沈北新区大南街道慈恩社区建立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模式。慈恩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融“社工服务、学术研究、教学实践”为一体的非营利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居家养老“配餐、康复保健、健康档案、智慧监控呼叫、文体娱乐、心理健康、老人用品”等服务。满足老年人各项养老服务需求。项目采用“专业社工+第三方养老服务人员+家庭成员+志愿者“的服务模式,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提供志愿者探访、社工个案辅导、家庭成员支持小组及培训、生命关怀、社会救助及慰问、缓压照护,及其他居家养老服务等综合服务。
 
  沈北新区道义街道民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采取的是社区养老模式与社团结合的“社区+社团”联动模式,为沈阳市沈北地区第一家。这种养老模式是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结合的一种尝试。民丰社区于2015年7月17日正式启动”社区+社团”联动养老服务项目,重点在便民服务领域。
 
  但无论何种方式,养老问题都离不开相关文件的规范。
 
  【规范】
  为养老提供标准
 
  近日,沈阳市质监局联合沈阳家庭服务业协会共同发布了《沈阳市社区(居家)养护服务机构基础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12月1日起,《规范》正式实施。
 
  近年来,家庭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行业服务规范,就业门槛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产生了一些问题。《规范》为各种常见家庭养护服务制定了标准,包括长期照护、日托照料、入户照料老人的各项标准,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康复训练,都有具体的指标可以遵循。以陪同外出为例,陪同人应预先掌握天气情况,注意中途安全,适时为老人增加衣服,未经家人同意不可在外过夜等。
 
  目前,在全省乃至全国,家庭服务行业由于门槛比较低,从业人员队伍的素质并不是很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提升服务行业的档次和服务人员的素质的需要已经迫在眉睫。从行业协会这个角度,适时制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如今,《规范》正在申请辽宁省地方标准,未来,全省社区和居家养老有望都参照统一标准执行。
 
  万家宜康文安路居家养护中心是《规范》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这家养护中心目前完全参照这个标准来照顾老人。养护中心负责人曲婷说,在起草的时候也在想这个问题。社区的居家养老在辽宁地区还是一项空白。我们在社区里尝试摸索经验,但是做一段时间后发现,单单摸索是不可行的,还要把国外的一部分经验引进,实践之后,觉得可行,最后起草成了这个标准。
 
  沈阳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周琰介绍,《规范》发布实施后,全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都可以参照这个标准为老人提供服务,老人和子女也可以按照《规范》来考核养老机构,就像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一样,“标准建立信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下一步,沈阳市质监局在标准制定方面将把工作重点从工业领域逐步转移到民生方面,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服务标准提升带来的便利。
 
  【发展】
  强化养老的政策扶持
 
  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有了《规范》,沈阳市的养老之路还将走得更宽、更远。
 
  下一步,沈阳市还将继续强化政策扶植,进一步完善扶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和彩票公益金支持养老的倾斜力度;还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合作设立养老管理与服务、养老护理、老年社会学等专业,培育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养老人才实训基地。对于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比例配置养老服务设施和面积。
 
  沈阳市将采取多项措施,到2018年基本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