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经济成为本土的特色“基因”,文明乡风成为振兴的“精神引擎”,盘山县沙岭镇沙岭村在党支部书记赵贤明的带领下,发展“花经济”,提升乡村振兴的“软实力”,破解了村级产业落后、村民收入不高的困境,还为基层治理注入柔性活力。用真心真情照亮群众的幸福路,如今的沙岭村已成为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明星村。

赵贤明(中)与村民一起查看鲜花的生长状况
培育“致富花”开放
曾经的沙岭村经济基础薄弱,没有特色产品,大部分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赵贤明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想方设法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模式。
2017年,在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大家摸索着种植了非洲菊,但是由于土壤不适合,非洲菊出现烂根情况,第一次尝试失败。2018年改种小雏菊、黄白菊,当年就实现“棚内生金”。看到了转机,村民纷纷加入,开始花卉种植。在省农科院驻村第一书记的指导下,赵贤明带领村“两委”盘活村内各类资源、资产、资金,流转土地建成花卉基地,陆续建设了112栋大棚,种植玫瑰、芍药等经济附加值更高的品种。同时启动村企合作模式:利用水稻育苗冷棚闲置期,采用“水稻育苗+菊花生产”两茬模式,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出口花卉科技示范基地,带动60余户村民通过种植创业,为500余人提供就业。
擦亮“红色村”底色
沙岭村是一处具有长期革命斗争传统的红色热土。在沙岭村,沙岭战役烈士陵园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主阵地,被授予“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等多个称号,成为全省红色旅游打卡地。2022年,沙岭村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为了更好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依托村内红色资源禀赋,赵贤明带领村“两委”围绕红色路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提升村内红色文化底蕴,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开发“追寻历史+红色研学+特色采摘+观光旅游”的精品旅游路线,推动红色文化和产业振兴有机融合。
引导“新乡风”传承
挣钱的门路宽了,村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形成了更和谐的互助氛围,让村里的矛盾纠纷也少了。“花棚里田垄间就聊开了矛盾,大家的心气顺得很。”赵贤明感慨经济提振的润滑作用十分明显,而他的目标不止于此。为了延续守望相助的乡土文明、培养乡村共同体意识,赵贤明空闲下来录制视频,为村民讲解《心田留与子孙耕》书籍的内容,引导村民加强家庭教育、传承好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这些宣传家风家教的短视频,累计点击量已突破20万人次。
文化浸润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在赵贤明的带动下,沙岭村开展“打造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工程,同时把农家书屋作为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村里的农家书屋藏书众多、品类丰富,为喜欢阅读、热爱写作的村民提供灵感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
“别小看我们小村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从群众点单到文明实践站报单、派单,再由专业服务队接单,最后群众评单,流程很完整。”赵贤明对乡村振兴、村民共富下志愿服务工作新范式有独特的理解与安排,“村里每年12个月的志愿服务工作安排,月月主题不重样,最终就是要让百姓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
在这个有着红色底蕴的村庄,娇艳的鲜花正竞相绽放,不仅装点着村庄的容颜,更映照出“善治繁花”的生动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