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专业的就是不一样”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赵天一 本报驻本溪记者 刘妍 | 发布时间: 2025-10-17 10:00

  “同样是社区工作者,这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发出如是感慨的是本溪市明山区高峪街道锦峪社区党委书记聂晶晶。

  锦峪社区有社区工作者14人,其中专业社工7人,问起这7人有啥不一样,聂晶晶说:“那事例可老多了!”

  专业化解难题

  先说专业社工郭春香。社区一位一楼住户养了20多只猫,不仅味道大,猫叫声还扰民,附近住户怨声载道,与养猫人频发纠纷。郭春香前去调解,没想到,养猫人完全不给她好脸色,根本不听劝。郭春香想到了自己学到的专业社工知识——要换位思考,灵活运用调解方法。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去找养猫人:加上她的微信,询问她有什么难处,一来二去和她成为了朋友。有了感情和信任,养猫人就能够听进去郭春香的话了,养猫人把病猫和爱叫的猫挪往别处,只留下了少数几只乖猫,纠纷就此化解。

  再说专业社工王美志。社区居民反映一楼商户外挂空调有噪声,夜里总能听到响声,睡不好觉,但商户拒不承认。王美志用一周的时间走访了这栋楼的每户居民,询问听见噪声的时间段。夜里,王美志定了4个闹钟——23时、1时、2时、4时,闹钟一响,王美志就来到居民楼下,侧耳倾听,并录下噪声。

  拿着录音证据,当天上午,王美志就找到了商户,耐心劝说其维修或更换空调。证据摆在面前,商户也无话可说,很快找人修好了空调。

  对于锦峪社区专业社工的专业性,辖区法院工作人员点赞说:“要是社区工作人员都能做到这么专业,把纠纷在源头化解掉,我们法院的案子一定会少很多!”

  专业激活动能

  锦峪社区是本溪“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聂晶晶对记者说:“起初我们也很迷茫,市里、区里一起帮我们‘把脉’,我们也在不停摸索,最终研究出了‘3个1’工作法,让治理效能倍增。”

  “3个1”即1名专业社工牵头组建1支志愿服务队伍,由这支队伍培育1个特色服务项目,形成“1+1>2”的治理效能。目前,已成功孵化“90后助老团”“红色街巷”“微笑邻里”“红管家”“寒假有约”“红警铃”6个服务项目,实现居民需求与服务项目的精准对接,社区活跃志愿者有2300余人。

  ——王美志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创设“90后助老团”项目,与独居老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设立“心愿邮箱”征集需求,组织志愿者为老人实现微心愿,用青春温暖夕阳。

  ——徐冉娇组建商户志愿者队伍,创设“红色街巷”项目,打造“红色党建服务一条街”,聚焦“一老一小一弱”群体需求,推出包括“爱在周一”免费理发、“光影定格”公益摄影、“舞动空间”场地支持等多样化便民服务。

  ——郭春香组建消防志愿服务队,创设“红警铃”服务项目,聚焦辖区消防安全隐患,组织社区离退休干部当好政策宣传员、隐患巡查员、安全提醒员。

  专业社工的智慧和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深度融合,为基层治理注入专业精度与服务温度,激发社区治理新动能。

  专业带来自信

  “专业社工给我们社区带来很大变化,令社区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我作为社区书记都更自信了!”采访中,聂晶晶骄傲地说。

  专业社工在学习中掌握了小组工作法,遇到新问题时,他们会坐在一起研究,查询文件和法律法规,征求相关专业人士意见,然后给社区书记拿出一个初步解决方案,让社区书记在决策时有的放矢。

  针对鑫城广场煤气安装、平峪路坑洼不平等问题,专业社工们研究后建议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可谓如虎添翼,推动问题更快速妥善解决。

  “我们社区有‘夜校’,晚上工作之余我们会一起学习,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证,最重要的是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去!今年,我们7个助理社会工作师(初级)要一起争取通过社会工作师(中级)考试!”郭春香告诉记者。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