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涛,中共党员,现任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副处长。先后在省司法厅基层工作指导处、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处等部门从事司法行政业务工作19年。荣获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虽然我现在离开了这个岗位,但我始终记得第一次看到考生通过考试时激动的泪水。那一刻我明白,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无数法律人的职业梦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让法治阳光温暖每一位考生,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吴涛
“叮铃铃——”早上8点刚过,省司法厅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处的咨询电话就响了起来。“您好,请问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吗?”接电话的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声音温和的男同志。他一边快速敲击键盘调取资料,一边耐心解答考生关于异地报名的问题。这位对政策条款如数家珍的,正是去年刚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的吴涛。
机房里的“较真儿”专家
在辽宁大学“法考”考场,吴涛半蹲在机位前,检查着考试机的情况,依次敲击键盘测试功能键。
“这台机器ESC键有点卡顿,得马上更换。”他转头对考点技术人员说。
“每次他检查机器特别‘较真儿’,连主机后面的散热口都要摸一遍。”考点负责人李老师告诉记者。
每次考试前,吴涛都会深入全省各考区考点,对院校承接考试能力、环境、设备数量质量以及院校内的电力保障、网络保障、考务保障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到各个机房进行反复测试,确认考试机运转正常。
同时,他还联系供电、通信、交通等考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确保考试期间全省各考区考点不断电、不断网。
多年来,吴涛和他的同事们累计为20万余名考生提供保障和服务,圆满完成历年“法考”组织实施工作。
考生们的“数据大脑”
回到办公室,记者注意到吴涛桌上整齐摆放着各种工作日志。随手翻开一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法考”前的业务培训内容。“这是需要下发的文件和相关法规政策以及以往各类计算机化考试的案例,我已经进行详细归纳整理,编辑成《考务指南》和《考务手册》,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可能的堵点、漏点认真梳理,制定详尽的预案。”吴涛对记者说。
去年资格审核期间,吴涛发现某考生学历信息存在疑点。他连夜协调教育部门核查,最终确认是学校更名导致的系统误差。“每个数据背后都是考生的法律职业梦,必须零差错。”他说。正是靠着这种严谨的态度,多年来他完成2.5万余人申请材料的受理、审查、核查,保证法考工作“零失误、零事故、零差错”。
特殊考场的“暖心考官”
“小吴啊,我今年还想申请单独考场……”电话那头是视障考生王女士。在考试组织实施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吴涛始终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做好为考生服务工作,让每一名来电或来访者感到亲切、热情,树立了法考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历年考试报名和资格申请工作开展之前,我都会熟练掌握各项方针政策,预习、熟悉整个工作流程,设想、提出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在接到各地考务工作人员和考生的咨询电话时,能够给出一个及时、准确、满意的答复。”吴涛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在吴涛的工作日志中详细记录着一系列服务考生的方法措施,包括交通出行、卫生防疫、防寒保温、信息安全等方面,还有视障、残疾等特殊考生的服务保障工作。“我们要让考场既有法律的刚性,也有人情的温度。”吴涛说。
这位“法考工匠”用青春诠释了什么是“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正如他对记者说的:“考生满意,就是最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