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杜国元:崇高的境界 壮丽的人生

来源:辽宁法制报 | 发布时间: 2017-04-05 10:01
致敬,人民检察官!
 
  【人物档案】
  姓名:杜国元
  享年:50岁
  生前职务:丹东市振兴区人民检察院批捕科(现为侦查监督科)科长

 
  和平年代,政法工作者作为牺牲率很高的群体,值得在今天被我们道一声致敬。正如汪国真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012年,来自最高检的数据显示:全国检察机关已追授47人全国“模范检察官(模范检察干部)”荣誉称号。全国检察机关有因公牺牲检察官429人,仅2011年就有10人。其中,在工作、办案中因劳累过度突发、诱发疾病而牺牲的有6人,在办案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牺牲的有4人。
  2016年,这个数字至少已增长到了581名……
 
  清明前夕,本报编辑部策划采写献身于全省政法战线上英烈们的生前事迹,以缅怀先烈,激励同仁。带着采访任务,记者来到了丹东市人民检察院。据了解,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追授“舍己救人的模范检察官”杜国元烈士的大女儿杜安莉就在该院反贪局任职综合指导处副处长。记者决定,采访就先从她身上开始……
  “我父亲虽然走了已有20个年头了,但每当提起他,我就难受得受不了,这是我的伤痛……”说着,杜安莉的眼圈红了,随手递给记者一个印有“机密”字样的装文件用的大信封。“我父亲生前是丹东市振安区(人民)检察院的,这是他走后,他的同事们收集起的照片,我一直尘封至今都不敢打开看,更不敢让我母亲知道,我怕她更受不了……”杜安莉哽咽着说道。
 
  那是一个让杜安莉永生难忘的日子
 
  1996年8月11日,已经持续一夜的大暴雨还在向丹东倾泻。丹东市振安区境内瑷河一改往日的温顺,变得疯狂起来,水位一涨再涨。到下午2时,瑷河下游流量已达9400立方米/秒,水位98.99米,超过警戒水位1.25米。洪峰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向下游的九连城镇夹心岛扑去,那里10000多名群众的生命危在旦夕!
  险情就是命令。丹东市振安区委、区政府决定:紧急抽调40名机关干部和30名干警,由区领导带队,火速赶赴险区指挥群众撤离。
  那天是星期天。时任丹东市振安区人民检察院批捕科(现为侦查监督科)科长的杜国元因搬进新居不久,正在家收拾房子。接到抢险通知后,他立即赶到院里。同事们知道他有关节炎,又不会水,便劝道:“杜科长,抢险队名单里没有你,你都50岁了,年龄大,还是留家看电话吧。”他说:“九连城地区我熟悉,群众有危险,我怎么能留得下?”毅然与院里的其他4名同事在副检察长孙继权的带领下上了车。与他们同乘一台车,编在一个组里的,还有区委组织部的刘生国部长等。
  暴雨如注,抢险车在茫茫雨幕中急驶。 
  17时30分左右,当车队行至离九连城10公里的楼房镇石城子村附近的一处低洼的道路时,洪水拦住了去路。由于排气孔被水淹没,汽车突然熄火。一场灾难正向他们袭来。
  刘生国、杜国元等下水推车,推了几步,就再也不动了。这时,意外发生了。一股巨大山洪裹着砂挟着石,咆哮而下,一会儿工夫就没到抢险队员胸口。“赶快回撤!”带队抢险的刘生国见情势危急,立即命令大家弃车往高处转移。正当他指挥大家安全撤离时,一脚踏进路边的深沟中,身体失去控制,被洪水卷进了激流。
  “快救刘部长!”站在车前面的孙继权见状大喊一声。
  此时,手拽车门准备撤离的杜国元听到喊声,忘记了自己不会水,奋力扑向顺流而下的刘生国。在水中,他抓住了刘生国的手,奋力向旁边挣扎,想摆脱困境,但一股恶浪劈头砸来,洪水吞没了他们搏斗的身影……
  第二天清晨,雨停了,洪水渐渐退去。寻找一夜的抢险队员才在下游离出事地点约100米处的玉米地里发现了刘生国和杜国元的遗体。 
  杜国元就这样走了。他走得太快了,以至于“严打”期间荣立三等功的奖章还没来得及捧回;区里组织的司法干警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还没来得及参加;而科里的许多工作还在等着他回去安排;家中两位80多岁的老人,相濡以沫、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两个尚未参加工作的女儿都需要他赡养和照顾……可这一切,都随着洪流远去。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杜国元牺牲后,丹东市委、丹东市人民检察院、振安区委、振安区人民检察院以及省人民检察院分别作出向杜国元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共辽宁省委授予杜国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省人民检察院为杜国元追记一等功;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杜国元“舍己救人的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
 
  这是杜国元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
 
  杜国元生于1946年11月,1964年8月参军,197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3月转业到丹东市振安区人民检察院批捕科。
  来到检察院,杜国元克服年龄大、记忆力差、家务重、时间紧等困难,挤时间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很快进入了角色。
  1984年初,杜国元在承办的一起案件中,发现犯罪嫌疑人吕某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没有进行批准逮捕,并建议公安机关对其无罪释放。办案过程中,他发现尽管吕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此人所懂法律知识甚少,有犯罪的思想基础和苗头。为对其加强教育帮助,杜国元便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或外出办案的机会,到远离市区30多里外的吕某家中走访,给他讲解法律知识和社会道德常识。为帮他脱贫致富,帮他建起养鸡场,并为他养鸡解决饲料、销路等难题。吕某非常感动,把杜国元作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有什么疑难事,或解不开的思想疙瘩,都找杜国元商量。就连夫妻吵架、家庭出现矛盾也来找他帮助解决。14年来,他同杜国元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当他从报纸上看到杜国元牺牲的消息时,怎么也不相信。他惊呼:“这样的好人怎么会死呢?他不会死!”他赶紧跑到检察院来看看杜国元还在不在。当他听说他的恩人真地为救人牺牲后,便对着杜国元的办公桌嚎啕大哭……
  杜国元的生活是极其俭朴的,从不乱花一分钱,尤其是对待自己,简直是有些刻薄。遇难时,他脚上穿的那双塑料凉鞋竟是20年前在部队的时候买的。他办公桌上的喝水缸子,是他父亲在单位得的奖品,其年龄已超过他20岁的大女儿,底部已有锈多处,他焊补后一直使用着。他穿的袜子补丁摞补丁。他穿的皮鞋,也是20多年前部队发的,鞋面已褶皱纵横,不像样子。冬天,自行车漏气,他宁可从1楼扛到8楼,自己扒胎修补,也舍不得花1元钱送到大门口的修车铺,为此事妻子心疼得不行,直埋怨他,怕他累坏身体。他的自行车实在不能骑了,妻子和女儿商量背着他买来一台380元的新车给他骑,这要算他日常穿用的最值钱的东西了。洗脸,他从来不用香皂,天再热也不肯花钱买根冰棍吃。身上一年四季穿的都是检察服,妻子要为他添件便服,他硬是不肯。他说,艰苦朴素是劳动人民之本,人不能忘本。
  与他这种对自己的俭朴形成明显对照的是,他对同事、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帮助是那样的热情和慷慨。1985年,干警肖庆骜从内蒙调来院里,全家六七口人生活得非常拮据,杜国元在老肖搬家来的第二天便花钱买了一袋面粉送去,并帮助老肖砌炉灶,安放家具,忙里忙外,感动得肖庆骜一家人热泪盈眶。1990年,干警高万胜家住农村的妹夫患了重病,瘫痪在床,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杜国元多次利用出差的机会去看望,并送去衣服、药物、孩子上学用的书包及日常用品。干警施丛桂的父亲病重住院,他多次去看望护理,送去老人爱吃的东西。肖庆骜的母亲去世,他又跑前跑后帮助料理丧事,就像是亲儿子。科里每次向灾区捐款捐物,他都站在前列。 
  杜国元走了,他走得匆忙,走得壮烈,他的光彩人生将永远激励检察人在履职尽责的法律监督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