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抚顺市望花区朴屯街道以创新机制唤发治理新生机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驻抚顺记者 黄硕 | 发布时间: 2019-08-01 09:30

  近年来,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朴屯街道“吃”准政策,苦思对策,推出了一个“通”字工作法——息息相通、融会贯通、各显神通、心意畅通,创新举措让居民相通,让邻里相融。

2

公共法律服务随时服务百姓4

开展人民调解知识竞赛

6

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净化环境

  抚顺市望花区,这里是雷锋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

  抚顺市望花区朴屯街道坐落在一片老旧小区当中,但街道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却真真正正实现“酒香不怕巷子深”。

  记者来到街道办事处门口,街道党工委书记蒋志岩早已经等在了那里。一见面,她说:“咱们这不太好找吧?周围几乎都是一样的老房子,我们辖区里都是老旧小区,没有封闭小区,路也比较窄。真是辛苦你了。”她质朴的开场白让人感觉温暖。记者也开门见山地问道:“咱们街道能成为全市典型有什么绝招?”蒋志岩笑着回答说:“绝招还真谈不上,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呗。”

  “一个核心”

  使街道上下息息相通

  “有难题找街道社区”“想学习运动去街道社区”“有意见建议反馈给街道社区”……这些都是近年来朴屯居民们的“口头禅”,更是朴屯街道及社区加强自身建设、服务群众、开展活动等工作的成绩体现。而据记者了解,让朴屯街道在全市声名鹊起的“一个核心”就是把加强基层党建、巩固党的执政基层作为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

  由于辖区内都是老旧小区,所以像“下水破裂造成积水”“路面不平影响出行”等实际问题经常发生,为化解此类情况,破解各自为政的障碍,拆除相互封闭的局面,全面深化区域化党建模式,朴屯街道于2016年与辖区内的自来水厂、石化工厂、供暖公司、物业公司等9家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成立了“大工委”。

  蒋志岩介绍说,“大工委”就是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的党组织、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大党建格局,成立至今,共化解各类安全隐患、矛盾纠纷100余起,进一步实现大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联盟。

  “一个体系”

  让基层普法融会贯通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在街道办事处内有一处开放窗口,上面写着“朴屯司法所”。这与其他单独的司法所或办公室有很大的不同,窗口处还有居民在咨询着什么。经过询问,记者了解到,正在咨询的是辽阳社区的张女士和她的女儿。她在去年和丈夫离了婚,但前夫经常接孩子回家住,还与女儿“同床”睡,女儿已经小学四年级了。女儿和张女士说起此事后,张女士与前夫进行了交流,前夫非但不予理会,还暴力威胁张女士及家人,张女士于是找到街道寻求帮助。朴屯司法所所长王巍在了解完事情之后立即与望花区法律援助中心取得了联系,她帮助张女士申请了法律援助并告诉她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蒋志岩告诉记者,朴屯街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百姓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便捷高效惠民的法律服务,逐步建立起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朴屯街道先后获得“2011—2015年抚顺市‘六五’普法先进街道”“抚顺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先进街道”等荣誉称号,先后多次接待过多地司法部门的调研学习。

  而张女士和记者的“巧遇”也绝非偶然,这都源于该街道发放的便民服务卡片。朴屯街道在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活动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质量,除了传统的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等工作外,还利用来访、入户、电话和网络登记等多种方式为有法律需求的居民们填写《公共法律服务预约登记表》。每个月5日之前将居民们反馈回来的法律疑问汇总,再于每个月的15日到20日,依据实际需求预约专业资源,组织活动并做好记录、定期回访,形成了双向互动格局。截至目前,该街道共举办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活动达39场,提供咨询和调解达346次,惠及居民千余人。

  张女士告诉记者:“很多邻居都向街道咨询过法律问题,他们都说每个月的5号是咱街道的老百姓的课堂,这回我真信了。”

  “一个机制”

  助人民调解各显神通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朴屯街道构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从排查、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落实等方面开展工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服务民生,促进地区和谐稳定。

  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蒋志岩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事例,很好地诠释出了这个“机制”的优势。她回忆说,去年夏天,社区居民顾大爷萌生了安装空调的想法,因为房屋设计存在缺陷,他家卧室外的大包围阳台窗户与张女士家卧室窗户紧邻。安装空调后,发出的噪音影响了张女士的睡眠质量,张女士与顾大爷因协调重新安装空调的费用不能达成协议,最终发生了口角。来自楼院、社区和街道的3名调解员实地查看后,进行多方位的调解,缓解了两家的矛盾,最终以各自承担一部分重新安装费用达成和解,成功化解了一场纠纷。

  这种以楼院、社区、街道为依托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能够使各类矛盾纠纷在基层就能有人发现、有人上报、有人解决,切实把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及时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

  “一份责任”

  保辖区居民心意畅通

  朴屯街道在矛盾纠纷化解上下的功夫也不只是在理论上,而是更注重“实战”,也就是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方式和方法的训练。王巍告诉记者,为提升人民调解员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的作用,优化队伍结构,该街道通过多种形式强化人员素质。

  该街道在调解员中建立学习制度,每月制定学法计划,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人民调解员演讲”等活动,有效提升人民调解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除此之外,还广泛吸纳具有法律素养的离退休干部、两委委员、网格员和法律服务志愿者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份真诚为民的责任心。在社区和街道工作,如果没有责任心肯定干不好。”王巍如是说。

  采访结束时已到午饭时间,街道办事处主任孙绍凯带着记者到食堂一起吃工作餐。在取餐的过程中,他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原来是油三社区的网格员打来求助的,有栋居民楼的六楼出现了墙体脱落的现象,网格员们正在现场充当“围墙”不让百姓靠近,以免发生危险,希望他能尽快联系到该小区的物业进行抢修。

  孙绍凯马上放下了刚打完饭的餐盘,联系上了油三社区党总支书记询问物业方面的情况。但书记说该物业并不配合,还是得联系区里住建部门的物业办公室。孙绍凯起身拨通了相关负责人的电话。事后,记者问他:“为啥不饭后再打电话呢?”孙绍凯笑笑说:“我多吃那么几秒,同事们就得在烈日下多挺几秒,老百姓就有多几秒的危险。”

  后记

  一切创新都是为了“通”

  居民楼里居住的人,常常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老王还是老李,挨着住,却是陌生人。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形成,邻里互助,爱心传递,不同群体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居民们对家园的归属感不断增强。

  创新让党民互通,服务更精准快捷。过去社区服务群众往往只能凭经验,由于信息缺乏,大量群众诉求无法及时被发现。如今,依靠网络数据采集和人工分析,既能精准呈现信息,又能对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适时调整、精准服务,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朴屯街道办事处的这些创新机制不仅让每一位普通百姓都得到了实惠,更让这片老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旧城区焕发了新生机。只有科学的创新再加上责任心,才能在社会治理中做到触类旁通,进而脉脉相通、一通百通,最终变成无所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