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叶生:低俯听民声 躬身做公证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王显宏 记者 石健 | 发布时间: 2017-12-19 08:37
  编者按:
 
  有一种态度叫执着,哪怕赴汤蹈火他也无所畏惧;有一种坚守叫重复,哪怕做几百次他也始终如一;有一种承受叫担当,哪怕受到巨大压力也勇往无前。
 
  省优秀公证员、清原满族自治县公证处主任叶生25年来扎根农村,情系百姓,坚持为“三农”服务,把公证带进基层。
 

叶生(右)到百姓家办理公证业务
 
  接到棘手任务 不畏难勇上前
 
  “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为了群众的利益敢于赴汤蹈火,这才配得上叫人民公证员。”叶生说。
 
  2013年8月16日,清原县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给全县人民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8月20日晚上,刚刚加班完毕的叶生接到县政府的
 
  急电话:“马上要召开抗洪救灾紧急会议,今晚随时待命,参会受领任务。”叶生心急如焚。南口前镇是这次洪灾的重灾区,也正是他的老家。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他的神经。
 
  会议室内气氛十分紧张,公安、司法、民政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各个表情凝重。县领导的语速也加快了,5分钟就把任务布置完毕了。
 
  “迅速动员组织力量,迅速稳定社会情绪,为遇难(失踪)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限定3天完成。”
 
  3天?底数不清的遇难人员,3天时间确认死者身份找到领取人都困难,别说把抚慰金安全迅速全额发放到遇难者家属手里了。
 
  民政局的领导也蒙了。发钱不难,难的是发给谁。过去发放过救灾款,可是没有像这次这样发给失踪遇难家属的。这要求对死者身份确认、继承关系确认,发错了、发落了都会引起社会震动。叶生说:“我们可以比照继承法来确认继承关系,通过群众帮助确认死者身份。”
 
  确保规避纠纷 “该叫停时就叫停”
 
  当夜,叶生和工作组的成员连夜驱车赶往灾区。直接赶赴受灾最严重的村屯。
 
  一下车看到了满目的凄凉,尽管他几百遍地想象了灾后的情景,还是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叶生来不及感伤,就迅速走进失踪遇难人员家中。
 
  在发放抚慰金的3天里,叶生没有吃一口热饭,每天背着面包和矿泉水上山、趟河、入户。3个昼夜,他几乎没有合眼。困了,就在车上眯会儿;渴了、饿了,喝口矿泉水儿、咬块干面包。一位灾民看到叶生啃着干面包,就把县里慰问的火腿肠往叶生的手里塞,可叶生拒绝了。“这是救灾物品,要留给最需要的人。”
 
  第三天晚上,县里交代的任务完成时限快到了,可还有三分之一遇难者抚慰金还没有来得及确认发放对象,大家心急如焚,准备简化程序,尽快完成任务。在上大卜村,有一个妇女遇难,她丈夫直接要领走慰问金,大家没啥异议。就在点钱时,叶生叫停,说:“刚刚从村主任那得知,这位死者还有父母,也应该找过来当面处置慰问金。”
 
  有人提出异议,死者的父母家在另一个乡镇,洪灾破坏了道路,能不能及时赶到现场都成问题。时间紧迫,把钱发下去就行了,怎么分是他们家里的事。叶生却耐心解释:“越是紧急之时,我们越要把好事办好,这关系到百姓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不能草率行事。”
 
  3个小时后,这位死者的父母闻讯赶到,进屋失声痛哭,同时也对女婿单独领走抚慰金提出异议,后经工作组调解达成协议,及时避免了纠纷。
 
  夜很黑,没有星星,叶生和工作组的同志们打着手电进山了。好在他总下乡,这山里的沟沟岔岔他都熟悉。这些年他走遍了全县188个行政村、300多个自然屯。
 
  下半夜他们终于赶到了暖泉子村。最后一份抚慰金发完的时候,叶生再也挺不住了,靠着王会计家的炕柜就睡着了。
 
  睡梦中,梦见刚刚高考结束的儿子埋怨自己,说自己说话不算数,答应高考结束后去厦门旅游,结果他一连几天都不回家,旅游成了梦。
 
  任务完成了,灾后稳定实现了,县领导十分满意。县领导说:“其实,当时给你们定时限,是一种激励,没想到你们竟只用3天就完成了任务,真是奇迹呀!”
 
  推动棚改工作 他来个“井下作业”
 
  清原满族自治县是省级贫困县,“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农民占总人口的80%,是典型的山区县,还是贫困县,也是我省最多山的县之一。
 
  2012年,国家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落户清原,红透山矿区要进行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红透山矿拥有60多年的历史、3万多名矿工。涉及棚改的2300多户1万多人,是清原县最大的棚户改造项目。
 
  红透山棚户区人口复杂,治安形势不好。由于长期以来工农杂居,流动人口与矿工混居,有的房子已经转手了8次,产权很难确定。
 
  在这2300多户中走(外出离开)、死(去世)、逃(犯罪)、亡的就有400多户,被列为重点户。
 
  棚改指挥部也怕弄不好会引起社会动荡,就召集了县里十几个部门100多名干部参与拆迁任务。
 
  “叶生吗?快带着你的队伍到棚改现场来,10天之内把400多重点户棚改房的产权确认了,千万别引起群体访。”电话中县领导的语气非常焦急。
 
  叶生接到任务后立即带着大家进入棚改现场。4个大桌子摆开,公证员助理们穿着统一的制式服装,摆开了架势,开始房屋产权确权工作。
 
  有一个矿工不愿意到现场签字,说他在井下工作没有时间,叶生就把材料拿到了矿坑口准备让他签字。可被坑口的矿长拦住。“你们就别下去了,这个井1000多米深,下去有些危险,而且井下很脏,弄你们一身土。我把材料拿下去让他签个字就行了。”
 
  叶生不同意。“尽管有危险,我也得下去,这个事儿必须得当面签字,差一点儿也不行。”
 
  叶生到了井下800米的深度见到了那个矿工。他见到公证人员下井服务,非常感动,拉着叶生的手直说:“没想到你们能下井亲自来找签字。”
 
  叶生从井下上来时,一群矿工闻讯赶来,围着他鼓起掌来。其中一个人立即上小卖店买了一箱矿泉水,送到叶生面前:“俺不懂得国家的政策,你今天说的,实实在在的是为俺们这帮下井的人着想,俺也支持你们工作,俺这就去叫弟兄们来办公证。”
 
  看见大家围过来,叶生耐心地给大家解释:“我们办理公证是想让大家顺利地住上新房,保证大家顺利地分到房子。叶生保证,上门办证,没时间的我们去你家或工作单位办理,腿脚不好的可以登门办理;所有公证不收任何办证费、手续费;产权关系不明晰的或者需要授权委托的我们免费为大家调查取证和服务,不让大家来回跑,保证当天办理,第二天就出证。”
 
  这些话一出,场上一下子静了下来。一个人小声地和身边人嘀咕着:“听说公证都是15个工作日才能出证,这么快出证可不容易做到。”“免费办证、免费取证,这可是大好事,看来人家是真地帮咱们来了。”一瞬间,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都乐了。
 
  公证融入乡情 足迹遍布边边旯旯
 
  经过两次大的考验,叶生明白了老百姓欢迎什么,喜欢什么。“一张纸,一个章,支个桌子就开张”是典型坐等上门的官衙作风,清原县是农业县,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得不到公证服务,就不叫为群众服务。
 
  因此他提出了“公证服务全覆盖”的概念,给农民提供便利,把公证送到村头、地头、炕头。为了满足山村群众的公证需求,叶生推动了“公证进基层”活动。
 
  叶生还提出了节假日预约服务、午间延时服务、下班上门服务,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一项项制度的建立,都浸满了叶生的汗水与心血。公证进基层活动逐渐被常态化。
 
  在公证制度暂时还没有改革的情况下,叶生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建立公证服务群众体系,用制度的力量解决难题。
 
  他的想法与上级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主动与乡镇司法所对接,建立工作联系,定期下乡宣传公证法律知识,预约、上门受理公证申请。可是,由于全县有180多个村屯,进基层活动很难走到偏僻地区。于是,叶生又提出进一步完善服务方式,在辖区各个乡镇建立了公证法律服务站,以服务站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屯,公证员定期到服务站办公证的法律服务新模式,保证村村都有对接公证员,把公证服务覆盖到乡镇、延伸到村屯,送到群众身边,实现了公证服务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他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电当做自家热线,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他依托14个司法所30多个中心站点儿,挑选和培训了公证联络员60多人,覆盖了180个行政村,实现了公证不出村。紧急情况,联络员来了电话,他开车就出发,随时登门服务;开展预约服务,一个站点汇总5件以上,叶生就会出现在站点,开展集中办案;每月固定一天的“送公证下乡活动日”,叶生带队,分成若干组,到各中心站点现场办公。
 
  党员的模范作用是无穷的力量。叶生的率先垂范,深深地感动了全处工作人员。大家自觉地投身于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在叶生的带动下,清原县公证处公证人员的足迹踏遍全县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300多个自然屯。
 
  几年来,叶生下乡办证累计行程2万余公里,仅去年就下乡免费法律咨询560人次,举办公证法律讲座2场,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预约办证200件,为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上门办证20件,为困难群众提供公证法律援助10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公证工作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宗旨。为此,他获得了省优秀公证员称号,他带领的公证处被评为省优秀公证处和省文明公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