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忠诚坚守 吾妻感谢有你
——警察丈夫写给警察妻子的告白
□ 沈阳第一监狱 黄赫然
嫁一个警察,需要勇气,这意味着必须学会理解、学会等待、学会不要幻想;娶一个警察,需要勇气,这意味着必须要学会照顾孩子、洗衣做饭、操持家务;组成一个双警家庭,需要双倍的勇气,这意味着谁也别指望谁,大家都很忙,都很累,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带回家处理,只有一起吃苦的快乐,却难有一起享受的安逸。双警家庭,有且只有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欠缺的却是对家庭和父母子女的照顾和关爱。而我和妻,便组成了这样一个双警家庭。
如果说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那么它并没有在我们这对双警夫妻身上刻下深深的痕迹,而是浓墨重彩地书写着历久弥坚的感人诗篇。一切得益于妻对于爱情、家庭、工作岗位的忠诚坚守和她异于常人的坚韧执着。
妻是从事基层管教工作的监狱人民警察。七年前,我们因警装结缘,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守,这其中的苦乐悲喜、得失成败,也许只有我这个丈夫才会真正了解。
初识妻子,是在2010年省监狱系统新警初任培训中。那时的她梳着齐耳短发,给人清风拂面般亲切、温暖的感觉;那时的她是女子区队的副区队长,熟练地在队伍前面喊着口令,面庞透出年轻的自信,眼中闪着坚定的目光;那时的她坚持认真学习,刻苦完成训练,积极参加活动,爱说爱笑,却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能否牵手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培训结束后我要赴凌源监狱工作,和我在一起就意味着长期两地生活,必须面对距离带来的隔阂和煎熬以及工作的枯燥和家庭的重担,更要耐得住寂寞。初到凌源,一切都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日子如复写纸一般,一页页略过,我的生活在无尽重复着。
从此以后,日日夜夜,岁岁年年,连接我们的,是无数个长途电话和一张张火车票。从凌源到沈阳,没有动车、没有高铁,我们就是靠着单程九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维系着情感,走完了婚后两地分居的五年时光。
两地五年,我们就是这样聚少离多地坚守着。妻为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我父母的帮助下,把我们的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正因为没有后顾之忧,才让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撰写监管工作方式方法、总结行业内先进理念和开拓分监区管理新思路等方面上。在走过一路荆棘,积攒下大大小小的论文获奖证书和厚厚的一叠火车票之后,我们终于结束了两地生活,收获了团圆。
转眼七年,我们不再纠结,不再优柔寡断,只想干好工作,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家和万事兴。至于我们的情感,就像婚礼时我发出的感言一样:“妻的名字里面有个梦字,我便情梦一生,一梦千年……”
以父亲的光芒继续我的无悔选择
□ 海城市司法局 胡宝
康德有句名言:我头顶灿烂的星空,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星空”与“道德法则”的相提并论,是一个哲学家的人生感悟与豪迈!对于我,这种相提并论时常带来不可名状的感觉。因为,在我坚守司法工作者道德法则的时段,父亲含情而去,化作了天上的一颗星……
那天早上,我习惯性地来到父亲房间探望,五十九岁的父亲已是肝硬化晚期,多次住院后医生告诉我:“陪老人回家吧,他想吃点啥就吃点啥。”我上前轻声地叫了一声“爸”,痛苦不堪的父亲睁开眼睛,那迷茫的目光告诉我,这是他生命的最后时段。我掏出手机准备向单位领导请假,手机却突然响了起来,传来一个村主任紧急申请调解的声音:“小胡,快来,要出人命啦!”我一下子懵住了,不知所措。两难啊,两难啊!
真没想到,让我冲破两难境地的竟是父亲,他声音微弱,艰难而坚决地对我说:“快去吧,乡亲的事是最大的事!”
在奔向现场的路上,我耳边还回响着父亲的声音:“乡亲的事是最大的事!”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老义务调解员,被邻里称为“二主任”,多年来经他调解平息的纠纷不计其数。我感激我的父亲,在他生命垂危之际,让我这名新党员、新的基层司法工作者急群众之所急。还没到现场,我的手机又响了,传来妈妈的声音:“小宝,快回来,你爸不行啦!”我心焦无比,在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咬着牙对母亲说:“妈,我马上要去处理一件紧急纠纷,去晚了就出人命了!”母亲最后哭着挂断了电话。我的眼泪瞬间就流下来了,心里默默对父亲说:“爸,你一定要等我,等你不孝的儿子回来。”
调解现场,一对五十多岁、穿着破烂的中年夫妇,正跪在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年轻人面前。那个中年男子,一只手绑着厚厚的纱布吊在胸前,纱布上渗出一大块褐色的血渍。他的脸色惨白,浑身剧烈颤抖着,而他另一只手里,紧紧握着一把剪刀!
原来,中年男子姓肖,来自农村,今年初来到我镇工厂上班。前不久,肖某做工时不慎将右手卷进了正在运转的机器里,结果四根手指被生生压断。尽管事后雇主陈某支付了肖某全部医疗费用,但双方还是就补偿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闹到了村委会。肖某扬言:不给补偿,他就和媳妇一块自杀!
了解完情况,我刚要说话。手机又响了,我走到一边,一接通电话就听到了哀乐声。电话那头的大舅没等我说话就火了:“小宝,你爸走了!你这孩子是不是干工作,把自个儿姓啥都忘了,家里一大摊事都等你呢,你快给我回来!”
我扬起头不让泪水掉下来,我说:等我处理完事,马上回去。等我回身时,不知什么时候,屋里的几个人都站在了我身后,陈某说:“老弟,是不是家里……”我知道自己的眼睛泄露了秘密,陈某走上前握住我的手:“老弟,你啥也别说了,这事我认了。”我说:“不是你认不认的问题,而是法律要求你应该这样,这与我家是否有事无关。”终于在我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和解,陈某一次性补偿了肖某两万两千元。
我将继续做一只小小的灯盏,发出驱散黑暗的一点光亮;我将继续做一枚小小的石子,和所有的石子一起,铺平坑洼,伸向远方;我将继续做一棵小小的树苗,长成枝繁叶茂,洒落阴凉;我将继续做一支小小的铅笔,用朴实无华的线条,描绘出和谐中国的模样……
警花“珍妹”的故事
□ 省女子监狱 马天小
认识她是在两年前的一天。彼时她大学刚毕业,考入司法战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被分配到省女子监狱九监区。
那是一个午后,我刚迈步走进办公室,眼前便出现一位陌生的女子,满脸稚气,秀色动人。她机敏地看出我内心的疑惑,便主动自我介绍:“我是新来监区报到的,我叫李珍!新人入职一切都要虚心学习和请教,以后敬请这位姐姐多多关照!”
都说相由心生,正如她天生丽质的美貌一样,她有一颗金子般真诚、善良,大爱无疆之心。记得她的分监区里有一名服刑人员不慎手指受伤,疼痛难忍。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当时恰逢小队止痛消炎的特效药已经用完,她毫不犹豫,立即慷慨解囊,利用休息时间为服刑人员买来特效药,感动得该服刑人员热泪盈眶,一再表示要用优异的改造成绩报答队长。
虽然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从微小的事情开始做起的,而一个高尚的灵魂也往往是从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正所谓:“以小见大,从细微处见高下。”
有名服刑人员从小父母双亡,因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在社会上养成了一种痞性。入狱后不但不能严格遵守监规纪律,还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曾受过禁闭处罚仍不知悔改。她对该服刑人员说:“服刑人员能从五湖四海相聚到一起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重塑人生。所以,既要珍惜这份缘分,也要彼此照应。每天服刑人员在一起相处24小时,难免有磕磕碰碰。我希望大家磕碰出来的是和谐的改造环境,而不是刺耳的噪音。”一点点的教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她的热忱终于感动了一颗顽劣不羁的心,感化了一个残缺的灵魂,消融了一个人内心的坚冰。
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千千万万有为青年为之拼搏奋斗,更需要我们每个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