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建设系列报道① 主打“健康+快乐”的多福实践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记者 任晓霞 | 发布时间: 2025-10-09 09:18

  开栏语

  100个试点社区,100种焕新可能。

  自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国家级融合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省委社会工作部高位统筹、精心部署,以100个试点社区为实践载体,在党建引领下,推动治理资源向基层倾斜、专业力量向社区下沉。通过“十百千万”行动明确任务路径,组织高校师生与专业社工携手进社区;围绕“一老一小”、困难群体等重点领域,孵化100个有潜力的志愿服务项目;指导各市打造特色模式,让沈阳“特色服务清单”、大连“1+3+N”模式、营口“四级工作体系”等创新实践落地见效。如今,在试点社区里,专业社工的“专业力”与志愿者的“群众力”相得益彰,让“小事不出社区、难题有人帮忙”成为常态。

  今日起,本报推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建设大型系列报道,记者将陆续走进试点社区,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并肩服务群众、赋能基层治理的故事,展现辽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试点社区:沈阳市沈河区滨河街道多福社区

  创新实践:多福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以10名持证专业社工为骨干,联动百余家社会力量,创新开展“三会一课堂”特色做法,打造“舞邻福汇”多元协同促基层治理品牌项目,通过“心理+应急”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倾情助力与孵化,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化作居民看得见的幸福,让专业服务与志愿温情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书写出动人的“福”字篇章。

wechat_2025-10-09_091752_165

社区里舞出健康与和谐

wechat_2025-10-09_091803_802

“医路宏光”志愿服务大集

  十月的沈阳,秋意正浓。走进多福社区,大福墙下传来欢快的乐曲,多福社区专业社工正与楼长一起领舞示范——这幅热闹又温馨的画面,正是社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通过医体结合,探索出基层治理新模式的幸福图景。

  “舞邻福汇” 健康又亲切

  清晨十点,多福社区广场上,《相亲相爱》的旋律准时响起。

  68岁的朱凤琴站在队伍前排领舞,手臂抬得笔直,脸上洋溢着幸福褶皱:“以前我就闷在家里看电视,现在每天不跳会儿舞,浑身都不得劲!”

  这支舞蹈队的蜕变,源于沈阳市沈河区滨河街道多福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樊月与专业社工们一次灵感迸发。“今年年初看到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的号召,我们立刻开了民情恳谈会,居民都说想运动,但没人组织,怕动作不合适伤身体。”社区社会工作师齐雪回忆,在滨河街道党工委的全力支持下,我们联系曾任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外ICU主任、大校军衔、主任医师韩宏光教授,与舞蹈编导楚巍巍老师一起为居民设计出全龄可参与的健康运动“百家舞”,实现邻里相伴、全体参与。

  在楚巍巍的培训课上,“慢讲解、轻调整”的叮嘱成了志愿者的准则。30余名领舞志愿者很快“出师”,把舞蹈从室内带到广场。现在每天跳舞前,吴玉梅阿姨都会先绕广场转一圈:“上次发现福祠台阶松了,社区党员志愿者当天就修好了,咱们既是参与者,也得是守护者!”

  上个月的“多福好邻”评选中,吴玉梅获评“文艺之星”。捧着证书,她当场动员87名舞友加入志愿服务队:“现在我们不光跳舞,还帮着维持秩序、查看人员缺席情况,社区的事就是咱自家的事!”截至目前,“舞邻福汇”项目已举办活动10余场,覆盖1200余人次,更成了省级首批社区入驻孵化项目。

  应急守护 平安驻家园

  “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记住这个节奏!”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专业应急救援队的教官正演示心肺复苏,居民杨大哥盯着模型,手掌跟着动作比划,笔记本上记满了要点。

  这场培训持续了3小时,40余名居民参与,28人拿到了红十字会救护员证书。专业社工杨佳莹举着证书发了朋友圈:“以前觉得急救离自己远,现在学会了,关键时刻能救命!”

  蓝鲨应急救援队的注册地就在多福社区,这支专业力量成了居民的“安全卫士”。去年腊月的一个深夜,居民修姐急得哭着找到专业社工:“我爸有阿尔茨海默症,出门没回来!”专业社工立刻联系救援队,20名队员放下手头事赶来,带着手电筒、对讲机分成5组,顺着监控里老人的行动路线搜寻。

  “大爷,您家在哪儿?我们送您回去!”凌晨5点,队员们在抚顺高速收费口找到了冻得发抖的老人,赶紧把棉衣披在他身上。第二天,修姐带着锦旗赶来,拉着队员的手不肯放:“要是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今,蓝鲨应急救援队已成功孵化社区“平安是福”应急志愿服务队,集结党员中心户、退伍军人、专业社工、驻街商户100余名志愿者联动开展安全巡查。配送员孙志杰在送餐路上看到路面积水、路灯损坏,随手拍照反馈,两年来处置了30余件民生小事:“骑车上路多留意点,就能帮大家解决麻烦,值!”

  “三会一课堂” 服务暖民心

  “咱们社区的幸福教育课堂可以教古筝吗?”每周一次的民情恳谈会上,70岁的鲍春琴话音刚落,专业社工高懿就记在了本子上。没过几天,社区便邀约专业志愿者王晓丽上门,手把手教大家基础指法,现在大家已能登台合奏出幸福乐章。

  这样的恳谈会,多福社区每周都开,两年来解决了舒心就业、技能培训、邻里纠纷等百余件民生实事,诉求办结率100%。每月的“邻聚寿星 情暖多福”集体生日会更是热闹,上个月的生日会上,20多位寿星围坐在一起,党员志愿者点燃蜡烛,90岁的王智良阿姨抹着眼泪说:“这是我此生过的最热闹最幸福的生日!”

  每季度的多福好邻评选会上,总能挖掘出不少暖心故事。专业社工小周说:“上次评选,居民推荐了帮独居老人买菜的张叔、义务修水管的李师傅,现在大家都以当志愿者为荣。”

  而这里的“三会一课堂”,则是社区党委为专业社工赋能的“加油站”。每天早晨的集中学习会,大家一起学习政策理论;每周的书香分享会,轮流畅谈读书心得;每月的志愿服务总结会,盘点居民激活率;每季度的团训拉练课,以实践、沙龙、外出学习交流等方式为社区专业社工服务提质增效。“只要我们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更好凝聚民心做实基层治理。”樊月说。现在,社区10名持证专业社工里有3名社会工作师,还联动了百余家社会力量,水电燃气专属网格员随时待命,真正把服务送到了居民心坎上。

  走在多福社区,处处能感受到“福”的温度——广场上的舞蹈、恳谈会上的笑声、应急培训中的专注,都是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结出的硕果。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一件件民生小事把“两邻”理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多福社区的实践证明,只要把居民放在心上,用专业筑牢根基,用温情凝聚力量,就能让基层治理充满活力,让“福”字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居民们无不感叹:乐居多福,真的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