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量准了村民心里那杆秤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驻铁岭记者 江海峰 | 发布时间: 2025-09-29 09:18

  幸福落脚点

  西丰县营厂满族乡的“新风景”悄然形成:调解室里,大学生村官拿着测绘图纸让陈年土地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农家院门口,包村干部一遍遍耐心敲门,终于换来理解的点头和协议的签署;村民口中,“有事找张大姐”成了化解邻里小疙瘩的贴心话。这看得见的和睦、解得了的难题、找得准的知心人,正是营厂乡扎实推进“123”乡村治理体系结出的“幸福果”。

222

大学生村官吴杰(右)与村民商量划定林地边界

  村里来了个大学生

  丈量土地也丈量民心

  营厂乡营厂村的阳光调解室里,气氛有些紧张。桌上摊开一张新绘制的林地勘界图。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村官吴杰正指着图上一处红线,耐心解释:“王叔,您看,县自然资源局测绘队的重新测量结果在这,这块争议地的边界已经很清晰了。”

  这是一起搁置近十年的林地承包纠纷,村民王老汉和村委会争执不下,矛盾越积越深。去年,乡党委选派吴杰等3名大学生村官到情况复杂的村协助治理。面对积案,吴杰沉下心来逐户走访,倾听各方诉求,梳理出5起“骨头案”。她决定从最尖锐的林地纠纷入手,邀请测绘队重新精准勘界,并请出村里的老党员、老支书和乡贤,组成“阳光评议小组”。在实地勘界基础上,评议小组摆事实、讲道理、论乡情,几番评议下来,看着清晰的红线,在老邻居们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原本僵持的双方都松了口,最终达成和解。“这丫头真行!”老支书感慨,“不光是量准了地界,更是量准了老百姓心里那杆秤!”

  春风中的敲门声

  把道理“种”进心坎里

  今年春天,毁林开荒专项整治工作在全县铺开。在营厂乡实妙村,包村干部、乡武装部部长魏思澄又一次站到张大妈家紧闭的大门外。门内是年过七旬、情绪激动的老人,她家涉及还林的地块近一亩,对政策不理解,说什么也不肯签字。“这片地我种了多少年!凭啥说还林就还林?你们走!”初次登门魏思澄就吃了“闭门羹”。

  “一次不行就两次,白天不在晚上去,隔着门板也得把政策讲透、把道理说明白。”魏思澄再次登门,站在门外,耐心地解释还林的长远生态意义。他声音平和而坚定,一遍遍把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讲:“大娘,咱得算大账,这片地本该就是林子,您现在把这片地栽上红松,将来红松结塔了,卖松子的收入比种苞米高多了,子孙后代都能受益。”真诚终于融化了坚冰。多次的隔门“谈心”,最终换来了张大妈的理解和开门迎客。签下还林协议的那一刻,包村干部心头的石头落了地。

  这正是营厂乡推进“乡领导包村”机制的缩影——9名科级干部全员下沉,从村头走到田间地头,把办公室“搬”到百姓家门口,把问题解决在房前屋后。

  治理“新貌”

  稳稳的幸福看得见

  营厂乡的探索,正让“123”乡村治理体系在基层落地生根: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党组织强领导,体制机制更健全;建强“两委”班子是保障——后备有人才,干部沉下去;“三治融合”是路径——自治基础牢、法治有保障、德治添活力。

  一针一线织密治理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善治路。营厂乡的“123”乡村治理实践,为乡村治理提供了生动样本,让“幸福”这两个字,稳稳地扎根在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