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对聋哑夫妻因感情破裂诉至法院,双方矛盾激烈且沟通困难。西丰县人民法院郜家店人民法庭创新采用微信文字调解,联合家属历时六小时耐心沟通,最终促成双方和平分手,并就子女抚养、财产分割达成协议。
办案人:冯博
职务:西丰县人民法院郜家店人民法庭庭长
屏幕上的文字一行行跳出,取代了面对面言语的交锋。这是一场没有声音的调解,我的“战场”是方寸之间的手机界面,“武器”是字句的斟酌与法律智慧。
原告张某与被告黄某某于2021年登记结婚,育有一子。由于双方性格不合,婚后矛盾不断,感情逐渐破裂。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士,且矛盾激烈,曾两次发生激烈冲突并报警处理。传统的电话沟通和现场调解方式在这里完全失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难题,我们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在征得双方同意后,我们决定尝试利用微信平台,以文字交流的方式进行调解。上午9点,调解准时开始。法庭里,我和书记员紧盯着屏幕,整个法庭只有敲击键盘的声音。
整个过程犹如一场无声的“马拉松”。我耐心解释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法律规定,将民法典相关条款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法律规定抚养费要保障孩子基本生活教育需要,也要考虑父母实际负担能力。”双方最初对抚养费数额争执不下,原告坚持只愿支付500元,被告则要求2000元,情绪激动时甚至连续发送多个感叹号。我一边安抚“请冷静,我们是在为孩子寻找最佳方案”,一边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孩子长大后,会感谢父母今天理智的决定。”
我们还详细调解了财产分割问题,针对婚后购置的电视、冰箱等家电,我建议采取“各取所需、差价互补”的方式,让他们各自保留所需家电。如果存在价格差异,就通过其他方式补偿,这样既满足实际生活需求,又维护了公平。
“要为孩子长远着想。”“婚姻不在情义在。”……原、被告家属也全程在一旁手语协助,经过整整6个小时不间断的沟通,屏幕上跳跃的文字最终融化了隔阂与坚冰。下午3点,双方终于就所有问题达成一致:孩子由被告抚养,原告自今年9月起每月支付抚养费1000元,直至孩子年满18周岁。原告当庭表示自愿承担案件受理费。一场可能进一步激化的矛盾得以圆满解决。
屏幕暗下,纷争平息。通过微信文字交流,我们打破了传统调解的时空限制,给予当事人更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了言语冲突,促进了理性协商,联合当事人家属共同参与,形成了“法庭+家庭”的多元解纷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