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平安本溪”汇聚智慧、凝聚群力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杨清林 李滢乐 孙硕辰/文 赵敬东/摄 | 发布时间: 2017-09-01 09:32
  在本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本溪市委政法委带领全市政法机关撸起袖子建设“平安本溪”。
 
  但平安建设不能只是低头猛干,还要巧干。
 
  于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平安本溪”,本溪市委政法委汇聚智慧、凝聚群力,让“平安本溪”建设更具创新精神。
 

8月24日,本溪市社区矫正管理局信息监管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利用远程监控设备同溪湖区司法局进行远程联络
 
  百姓演 百姓学
  《普法栏目剧》引发新一轮学法热潮
 
  本溪作为全国“普法发源地”,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前进。
 
  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五连冠先进城市,本溪市多年来一直十分注重发挥法制宣传阵地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本溪市首开全省先河,在本溪电视台开设了法治频道。频道开办至今,相继推出了《法治本溪》《法在身边》《法治视界》《警法纪实》《普法栏目剧》等一系列品牌栏目。其中的《普法栏目剧》最受百姓欢迎。
 
  “老李,你当演员了?我看到你在电视上演的局长了!演得挺好的!”退休老干部李清远出门经常碰到邻居问他当演员的事,这让他心里满是成就感。
 
  近年来,细心的本溪老百姓发现,在电视上出现了很多邻居的面孔,他们都在《普法栏目剧》里扮演着或正面或负面的角色。内容完全本土化、草根性是《普法栏目剧》最大的特色。《普法栏目剧》取材于真实案例,运用法律的视角,通过普通老百姓的表演,采用短剧加律师点评的方式,解析事件中的法律要点。
 
  “昨天晚上又演什么了?谁出镜了……”群众演员的口碑效应和亲朋好友之间关注的连锁效应,使《普法栏目剧》在山城家喻户晓。
 
  打破过去传统的宣传展板、冷冰冰的条款、枯燥的说教等法制宣传的旧模式,《普法栏目剧》开辟了本溪普法宣传教育的新途径。
 
  又快捷 又彻底
  司法联动改变矛盾化解“各自为战”局面
 
  前不久,溪湖区河西街道北山社区居民李某在社区活动站打麻将,居民杨某酒后在一旁观战,一边看还一边说话。李某输了一局,心生怒气,让杨某别说话,两人话不投机就动起手来。
 
  打架过程中,杨某打了李某好几拳,导致李某鼻子出血,牙掉了一颗,眼睛周围也青了。李某让杨某赔偿2000元,杨某不肯,两人矛盾更深了。
 
  河西司法所所长张艳霞知道此事后,找到了双方当事人,经过详细询问,她了解到李某随后到医院检查,除了牙没治,其他检查治疗共花费200多元。虽然涉及钱数不多,该案也属于轻微的人身伤害案件,但如果处理不好,非常容易向刑事案件转化。
 
  于是在调解中,张艳霞充分考虑到李某作为受害者的情绪和杨某是下岗职工经济窘迫的实际情况,耐心调解,最终双方以杨某赔偿李某1000元达成了共识。
 
  这是本溪市“法司联动”的一个典型事例。
 
  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姜凤武向记者介绍,为了发动社会力量,构建一条最快捷、最有效、最彻底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途径,本溪中院与司法局创建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即“法司联动”。机制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司法所长为核心,人民调解员为骨干,人民法院为指导”,充分发挥了基层司法所和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积极作用,真正改变了法院“孤军奋战”“各自为战”的局面。
 
  此外,本溪中院还在全市范围建立了393个“横到边,纵到底”的司法协理网络,聘任638名在当地群众中有威信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综治人员、乡村干部担任司法协理员协助法院开展工作。
 
  这项工作将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被省高级人民法院誉为“具有创新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社会矛盾化解“本溪经验”,在全省法院推广。
 
  “智囊团” “思想库”
  法学会成为多元矛盾化解生力军
 
  提起法学会,更多的人都觉得这就是一个搞学术研究的团体,可是,本溪满族自治县法学会却成为了全县多元矛盾化解的一支生力军。
 
  本溪县法学会秘书长王祥瑞向记者介绍,本溪县法学会从2015年12月成立以来,依托法学会会员的法律优势,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积极参与全县多元矛盾化解大格局建设,集中研究解决了28件影响地区稳定的矛盾纠纷。
 
  本溪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李强说:“法学会的这些成绩提升了政法机关执法公信力,有效解决了影响发展大局的难点问题,及时化解了百姓身边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
 
  在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中,因为案件比较复杂,涉及8个部门共同执法,如果按正常法律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此案件需要在程序上运行近半年时间。
 
  在仅剩一周就要过春节的情况下,县政府召集相关部门研究此事,法学会根据县政府要求组织多人成立专家组进行“会诊”,专家一致认为:“对于农民工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迟来的公正不足以体现法律的公正,不能让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过年后再延期兑现,要充分展示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法律的正义。”
 
  按照这个执法思想,县法学会提出了多个执法部门“同步执法”的整体思路,仅用三天时间就解决了全县人民关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本溪县法学会还创新思维,依托全县司法所建立了12个法律顾问站,并组织了12名律师及退休的法律工作者组成顾问团,专门解决矛盾纠纷。
 
  覆盖广 零死角
  网格化让社区平安全覆盖
 
  每天,本溪市南芬区南芬街道南山社区网格长陈香兰都要在社区里转一转,看看居民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看看邻里之间有没有什么矛盾需要化解。
 
  像陈香兰一样的网格长,本溪市每一个社区都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基层工作无小事,任何麻痹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为此,本溪市着眼于建网格,把社区工作纳入网格,把工作做细做实。
 
  南山社区网格化工作做得就非常实。南山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苗丽向记者介绍,社区划分为5个网格21个子网格,29名社区志愿者加入网格化管理服务队伍,这让南山社区任何一点小事都逃不出网格这张“大网”。
 
  一天早上,网格员穆丽丽在南山街进行日常巡查时,发现路边一处下水井盖被大货车轧坏,给居民出行带来隐患,便迅速用手机拍照上传至“智慧社区”APP,并报告具体情况,然后守候在路边提醒行人注意。
 
  苗丽用手机在线即时了解情况,马上与街道及设施处取得联系,不到半个小时,相关部门就迅速排除了这一隐患,保障了社区居民出行安全。
 
  “队建制” “报单式”
  本溪市司法局创新社区矫正模式
 
  本溪市司法局有全省首家市级社区矫正管理局,这是本溪市司法局创新社区矫正保障体系的成果。
 
  在本溪市社区矫正管理局,记者看到这里的办公场所有500多平方米,信息监管指挥中心有着12块47寸超窄边液晶组合拼接屏。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建立了社区矫正管理局信息监管指挥中心后,通过信息化系统就能和全市各区司法局直接视频通话。
 
  说着,工作人员接通了和溪湖区司法局的视频,溪湖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负责人杨丽丽出现在了视频的另一端,她说:“自从能够视频通话,市司法局指导我们社区矫正工作更及时准确,我们还能通过信息化定位社区矫正人员的实时位置。”
 
  据了解,本溪市社区矫正管理局按照“队建制”模式,还设立了矫正管理、教育矫正、执法监督、综合管理、档案资材五个业务科室,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本溪市社区矫正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得到了深化,为了强化社区矫正“队建制”管理模式,加大社区矫正执法力度,本溪市还利用本溪市司法局现有警力资源,采取“报单式”执法方式,协助县区社区矫正机构开展社区矫正执法活动。
 
  本溪市司法局局长范大明向记者介绍,所谓的“报单式”,即在全市开展经常性社区矫正执法检查的基础上,以基层提出协助社区矫正执法需求为前提,以机关派出警力支援为补充,以维护基层社区矫正秩序为目的,开展社区矫正执法活动。
 
  “报单式”执法活动的开展,不但加大了基层社区矫正的监管力度,还创新了社会治理方式,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