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记岫岩满族自治县雅河司法所所长文需雁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孙程超 石健 黄硕 董楠 | 发布时间: 2017-08-30 09:35
  在岫岩满族自治县雅河乡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民调解员叫文需雁,他现任雅河司法所所长兼雅河办事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百姓们都称他为“三心二意”的人民调解员,而这个“三心”是对群众有爱心、有热心、有诚心;“二意”就是真心实意和全心全意。
 

文需雁(左一)在司法所为群众调解矛盾
 
  从文需雁厚厚的个人简历来看,多次获得“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省人民调解能手”“最美岫岩人”等殊荣的他确实在当地是个名人。
 
  2000年,文需雁走上人民调解工作岗位,这一干就是17年。今年已54岁的他将人生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司法工作,奉献给了雅河乡的父老乡亲。17年来,文需雁共接待来电来访3000余人次,平息群访100余件、个人访400余件,调处各类纠纷2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无一例达成协议后反悔,防止民转刑案件15起,防止群体械斗35件,防止纠纷激化25起,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冲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第一线的政法先锋。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千”,就因为他进千家门、办千家事、解千家难。
 
  工作得力源于他平易近人
 
  多年的基层司法工作使文需雁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自己总结出了一套“望、闻、问、切”的工作方法,从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
 
  近年来,雅河工业经济区的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很多领导干部“回家有人找、办公有人扰、休息有人吵”,腾不出精力去抓经济建设,很是头疼。文需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很多矛盾纠纷并不复杂,关键点就在于发生纠纷后要处理及时,赢得群众信赖。他告诉记者:“面对群众诉求一定要有耐心,先要弄清楚他们想要什么。简单的几句暖心话、知心嗑,端杯茶、让个座都能使他们的心里感到很温暖,这样一来,纠纷就解决了一半。平时在工作中也要常走动,进得了千家门才能办千家事、解千家难。”当记者询问他如何才能做到“进千家门”时,他笑着拍了拍记者的肩头说道:“这其实就是要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比如说,进了老张家的屋里,他家炕上有灰也一定不要擦,直接坐上去,他们家里人就会觉得我这个人民调解员不外道。久而久之,群众们见了我都不会把我当成一名执法者,而是一家人。”
 
  几年前,雅河办事处有十多户村民为了高速公路征地补偿问题雇车要去上访,被他拦下车后,进行了劝解和安慰。他说:“咱们上访可以,但要依法办事,千万不要乱来。”随后,他针对上访村民提出的问题一一讲解。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劝说,一个领头的村民说:“老文,俺们知道你从来不忽悠老百姓,也不能坑俺们,俺们回去听你信儿了。”事后,文需雁经过多方协调使村民们的诉求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由此他又得了个新绰号——“灭火器”。
 
  化解矛盾纠纷他冲锋在前
 
  今年5月10日一早,文需雁的手机急切地响了起来,兰旗村调解主任唐宝恒在电话里喊道:“老文你快来,堡北组的20多个村民拿着家伙把塑料包装厂的门窗全砸了,老板也被他们围起来了。”文需雁挂断电话就驱车赶赴现场,平日里20分钟的车程,他10分钟不到就到了。现场只见村民们手持着棍棒和铁锹,情绪十分激动,他立即冲到了包装厂老板鲍某的身前一声大喊:“都想干什么?有没有王法了?”村民们一看是“灭火器”来了,纷纷冷静了下来,悄悄地放下了手中的家伙。文需雁把领头人手里的棍子夺过来扔到一边并大声对村民说:“大家遇事要冷静,相信政府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原来,该塑料包装厂生产的化工塑料包装产品排放出很多工业废气,对周边村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正赶上当时的中央环保组在岫岩检查,该工厂本已被封停但又继续偷偷生产,被村民发现后才上演了这出“全武行”。
 
  事情了解清楚后,文需雁首先对村民们的愤慨表示理解,同时告诫他们已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需对包装厂被砸的门窗进行赔偿,赔偿金额经双方协定为1000元整,对打砸村民不给予行政处罚,而工厂则立即停业搬离。
 
  至此,一起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在文需雁及时的处理下得到了平息,村民们对处理结果都非常满意,纷纷表示:“是文主任帮我们保住了兰旗村的一片青山绿水。”
 
  扶贫帮困他慷慨解囊
 
  17年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文需雁就是靠着一双脚去丈量着雅河乡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着这里的平安与和谐。据了解,雅河乡目前共有7个行政村、63个村民组,人口接近两万,历来社情复杂、民风彪悍。文需雁每天上班都要到辖区内走一走看一看,多年下来,鞋就不知穿坏了多少双,可他并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办案经费不足而向领导提出任何要求,仅凭着自己每月不到4000元的工资还经常扶贫帮困。
 
  2014年,家住河北村的李某刑满释放后,由于妻子带着孩子早年改嫁,他在生活上陷入了困境,精神压力很大,思想上出现了不小的波动。文需雁在走访时了解到此情况后专程找到了暂住在母亲家的李某谈心,帮助他重树生活信心,并与雅河办事处协调出资两万元为李某修建了50平方米的住房,他还自掏腰包购买了棉被、毛毯、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文需雁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特意积极奔走帮李某在岫岩县的某毛制品厂谋了份稳定的工作,使李某深深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的关怀。
 
  两年前,双泉村塔沟组的冯金德年仅13岁的女儿突发急病,经县、市医院诊断无果,最后来到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被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扩张。虽然孩子的病情已经明确了,可是孩子需要立即接受手术,手术费需要4万元。巨额的手术费对于老冯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无奈之下,他只能向只有一面之缘的文需雁求助。文需雁得知情况后马上从兜里拿出1000元钱交给老冯,随后就向党委、政府汇报了情况,在征得领导同意后,他马上组织机关干部、村干部及中小学全体师生对老冯的孩子进行捐款。就这样,不到3天的时间就筹集到了25000元善款。当文需雁把这笔“救命钱”交到老冯手里时,老冯激动得热泪盈眶。
 
  家人眼中的他只是“背影”
 
  文需雁这些年来整日忙于工作,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日,这也影响了他的家庭生活。有一年秋天,他的孩子病了,妻子带着孩子去医院做检查,而他则是一大早5点钟就出去办案了,临走时家里的电褥子忘记了断电,导致起火。幸好邻居们及时发现,将火扑灭,才避免了一场火灾事故。看着被大火烧得漆黑的房间,妻子的眼泪簌簌地落下来,在电话中向文需雁发出了严厉的警告:“你整天想着工作,你再这样就别回来了!”文需雁说到这里时,眉头紧皱,还用手抹了下鼻子,显然心里非常难受。
 
  8月初,岫岩县被洪水侵袭,受灾严重。社区矫正人员关某家的土坯房被洪水冲垮,全家7口人无家可归。得知此消息的文需雁顾不得自己家人的安危,立即带领司法所的同志们找到村委会和民政局安置了关某家的老小,并于次日就送去了米、面、油等应急物资。
 
  回想起这些年的工作也不免让这位七尺男儿心存愧疚,文需雁对记者说:“父母年迈多病,儿子也一直都是妻子一个人来照顾,孩子的家长会我一次都没去过。我对家庭、对孩子的关心实在是太少了。”妻子虽然不理解他的工作,但还是选择默默地支持着他。直到有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妻子真正为他感到自豪。有一年,岫岩县司法局调动一批司法所所长,一些老乡以为文需雁很快就要被调走了,就自发来到雅河司法所将文需雁围了起来,异口同声地说:“老文啊,你可不能走啊,俺们真离不开你啊!”文需雁当时十分动容,肯定地说:“这次调动没有我,我不离开大家。”乡亲们听了这才放心地离去。文需雁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地对记者说:“没有什么比大伙的信任更让我高兴了。这些年的调解工作天天和群众打交道,每一个矛盾纠纷被我亲自化解的时候,我心里都有种成功的喜悦。”这些年来,文需雁曾3次放弃提拔,手把手带出了7名徒弟,其中有3人已经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两人担任了司法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