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审判从来没有固定的场所,山脚、河畔、院落、田间……受理的案件多数也并非大案要案,而是土地纠纷、庄稼争执、邻里矛盾、家庭琐事等。就在这无数次的法槌起落间,国徽的分量得以彰显。百姓屋檐下从无“小案”,而那一次次的法槌声响,正是人间烟火的温暖回响。
近日,盘山县人民法院高升人民法庭审理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被告陆某驾驶电动三轮车逆行时,将正常行走的原告刘某撞伤,造成刘某左腿股骨、胫骨粉碎性骨折,产生经济损失6万余元。陆某对事故负全部责任,其本人腰部也受到重创。
送达阶段,法官了解到陆某正处于癌症术后的放疗期,身体极度虚弱,事故导致的腰部损伤也未接受任何治疗,目前行动极为困难,无法到庭参加诉讼。多方权衡后,法官决定到陆某家中完成这次特殊的庭审。
一间简陋的屋子里,陆某躺在炕上,无法动弹。“你们看我还有啥用?”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消极与绝望。
法庭工作人员在陆某身旁整理出一块空间,法官脱下鞋子,坐在炕头上,很快完成了庭审程序。整个过程中,陆某泪水不断,忧心忡忡。
庭审结束后,法官没有马上起身,总觉得还有一些放不下——以陆某现在的状况,如何承担得起刘某6万余元的损失?于是法官当场劝导刘某,从多个角度引导他考虑眼前实际情况,希望他能在合理范围内实现赔偿诉求。
看着炕头上耐心、认真的法官,刘某最终接受调解并主动放弃了对误工费的主张,赔偿数额降至3.3万元。
看着大家一直为她的事忙碌着,陆某泣不成声,吃力地告诉在场所有人:“我也不想欠着别人的钱,谢谢你们替我着想,我马上张罗钱赔给人家,这事儿了了,我心里才能敞亮!”
闷热的屋子里,法官的法袍已被汗水浸透,汗珠顺着工作人员的脸颊滑落,但那一刻,所有人的内心也都敞亮起来。
记者手记
小案不小办,每案系冷暖。有一部微电影叫《马背上的法官》,片中的老法官骑着马、背着国徽穿越草原,化解着牧民之间的矛盾。他有句台词是基层法院人的真实写照——“国徽在哪儿,咱们的法庭就开到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