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回到地方层面的法治建设,记者了解到,1986年3月,本溪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关于依法治市的决定》。
一项宏伟的城市法治工程在本溪正式启动,进而推动我省其他各市开展此项工作。

如今,社区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已成为常态
从“依法治店”到依法治市
本溪在全国首开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之时,恰是我国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在政治上要坚决实行民主集中制。为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全方位的改革由此正式开始。
在法治建设领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选举法》《经济合同法》等重要法律以及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从1981年起,本溪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法律知识普及工作。环保是本溪依法治理的重点领域。而推动本溪环境保护发生根本转变的动力则直接来自本溪人民。
1985年,本溪人民学法用法热情空前高涨,本溪市所辖的本溪满族自治县率先提出了“依法治县”的目标,本溪市商业大厦提出了“依法治店”的目标,本钢所属很多厂矿提出了“依法治厂”的目标。这一系列依法治理目标的提出,不仅表明本溪人民将法律创造性地融入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日常管理,化作了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日常行动,而且赫然凸现了全市人民对本溪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全方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渴望和呼吁。
在此情况下,本溪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普法总结大会,决定因势利导,顺应民意,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出依法治市的战略目标。
吸引全国近500个考察团
本溪市的依法治市影响迅速扩大,继本溪之后,全省的其它13个市、100多个县(区)中,有9个市、57个县(区)和1300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依法治理活动,先后涌现出鞍钢、本钢等一批依法治理的先进典型。以此促成我省成为全国最早开展依法治省活动的省份。
在“一五”“二五”普法过程中,我省实行普法、法治结合,开始在依法治理基层、行业,依法治市(县)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依法治省的思路。1991年,辽宁省、北京市相继启动依法治省(市)工作。党的十五大之前,正式开展依法治省工作的有15个省(市、自治区),至1998年5月,发展为24个省(市、自治区)。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用党的纲领性文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和战略、策略,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是历史性的巨大进步。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根据资料记载,1991年2月22日,省司法厅党组向省委常委汇报全省“一五”普法情况并提出开展依法治省的建议。与会常委对司法厅提出的建议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依法治省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意提出依法治省。5月23日,在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时任省司法厅厅长温玉超受省人民政府委托,作了关于第一个五年普法任务完成情况和实施“二五”普法工作意见的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这个报告,并通过了《关于深入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依法治省的决议》;省人大常委会又颁布实施了《辽宁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使全省的普法宣传和依法治省工作继续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同年6月6日召开依法治省工作座谈会,省普法办汇报了《关于深入宣传依法治省活动和制定方案的意见》,研究了依法治省方案的基本框架和思路;10月30日,省人大常委会向省委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省的若干意见的报告》;11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正式通过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辽宁省依法行政方案》;12月5日,省委以辽委发[1991]23号文件批转了《中共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省若干意见的报告》。
很快,全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500个考察团相继对我省的普法和依法治市活动进行了考察。
在后来召开的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省委已经正式作出了关于依法治省的决定。要求全省各级党委要认真总结依法治理工作的经验,充分认识依法治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实行依法治省的过程中,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好依法治理与运用其他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关系,广泛动员全省人民积极投入到依法治省的实践中。

民警在商业区进行预防电信诈骗宣传
一花引来万花开
法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提倡依法治省,这是一项顺党心合民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省的行政区域内,通过实施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对省内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实行依法治省,是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我省立法、知法、守法、执法、法律监督和法律保障等工作的前进,是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系统工程。依法治省,就要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我省各级国家机关管理行为和人民群众的社会行为,通过实现民主法制化来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我省经济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五”普法开展期间,全国各地在普法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到1993年底,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依法治理工作;由党委、人大、政府作出决议并制定实施方案,正式提出并开展了依法治市的省辖市、地级市已达113个,县级市120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约有600多个县(区)正式开展了依法治理工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高度概括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其作为《宪法》的第五条第一款。
后记:探索中国特色治国理政的新路
从依法治市到依法治省,最后到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国情和实际出发,选择并实施自己的治国基本方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治国理政的新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治国理政纳入法治轨道,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重视发挥依法治国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更加重视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专门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并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把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处理好党和法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