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新就业群体目前已达51.3万人,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本报记者选取几名新就业群体中的代表,通过跟访记录他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弘扬“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的时代价值观。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定格他们平凡的一天,致敬伟大的劳动者。
每个包裹都是一份期待
被记录人:鞍山快递员 沈忠诚
记录人:邵小桐 马琳
4月24日6时,手机闹铃刚响,顺丰速运(沈阳)有限公司鞍山分公司千山片区的快递员沈忠诚便迅速从床上起身。简单洗漱后,他轻手轻脚地穿上那身标志性的快递工作服,悄悄关上家门,生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家人。
7时许,沈忠诚赶到通尊营业店大屯营业分店。对于他来说,早上的卸货、分拣是每日的“必修课”。他弯着腰,精准而迅速地将包裹按区域分类。“早上这拨分拣至关重要,分拣得越细致,后续派件就越顺畅。”半小时后,100多件包裹就整齐地码放在微型面包车上。
规划好派送路线后,沈忠诚出发了。第一站是东鞍山街道的一个老旧小区。他拿起两个包裹爬上六楼。收件人是一位老人,看到气喘吁吁的沈忠诚连声道谢。整个上午,他在各个老旧小区和4个村子之间来回奔波,脚步匆匆,汗水湿透了衣衫。
中午气温逐渐升高。沈忠诚来到老虎屯村附近的加油站。一上午行驶了80多公里,面包车油箱快见底了。加完油后,沈忠诚在村口的小超市买了一个面包和一瓶矿泉水,简单对付了一下,就算解决了午饭。他说,很少有时间回站点吃饭。
18时许,沈忠诚终于送完了最后一件包裹,打开了话匣子。“刚开始干快递员的时候,确实觉得挺累的,但时间长了,就对这份工作有了感情。每一个包裹都承载着客户的期待,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想一直把它干好。”
沈忠诚从事快递员工作已经6年。在这6年里,他累计派送包裹接近20万件,从未出现过一次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仅有的一次投诉,还是因为他坚守原则,婉拒了一名寄件人的“插队”要求,被对方恶意投诉。
沈忠诚还是一名党员。自2022年10月鞍山市快递行业党委组建以来,他积极参与快递行业“一村一站”工程、党员示范岗创建及志愿服务活动,经常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快递到家门口。
鞍山市邮政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沈忠诚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扎实的工作态度得到所负责区域群众的认可,一名老人因货品不符要退款,因为联系不上商家,急得够呛,找到沈忠诚帮忙。沈忠诚在不违反公司要求的情况下,最终协助老人找到商家客服进行退款,解决了老人的难题。”
记者感言
我们遇到的“意料之外”的情况是发现沈忠诚在分拣包裹时,就已在脑海里规划好当天的工作路线。原本认为快递员工作只是机械地收件送件,但在这个瞬间,我们意识到快递这份职业背后的复杂性和快递员为此付出的心思。
车厢里的晨光与星光
被记录人:沈阳网约车司机 王明春
记录人:任晓霞
4月24日7时25分,正值早高峰,记者见到沈阳深港鹏城汽车发展有限公司网约车司机王明春的时候,他正在擦车。看到记者走近,他直起身露出笑容:“昨晚下雨,擦擦车上的泥点子。”
当整座城市还笼罩在夜色中时,王明春的手机闹钟就已准时响起。“我今天5点有一单去机场,就比平时起得早一点。”记者看到,车内座椅一尘不染,车内还有矿泉水和面纸巾。“这是为顾客免费提供的……”话音刚落,接单提示音响起,是到火车站的。
刚到指定地点,一位30多岁的女士背着包带着孩子上了车。“您好,请系好安全带。”没等王明春说完,乘客就急着说:“师傅,我赶火车,不用按路线走,快点到就行。”王明春按经验找出了最优避堵路线,转头征求坐在后座的乘客意见,“可以,就按这个走。”
作为“沈阳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王明春到今年为止已经取得了连续7年零差评、零投诉的佳绩。这是怎么做到的?王明春告诉记者:“就拿这个单举例吧,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我都会事先跟乘客协商,避免了因价格不同引起的纠纷。”提前到达目的地的女乘客下车后一边跑一边不忘回头喊了一句:“谢谢师傅,您今天一定挣大钱!”王明春也高声提醒:“您慢一点儿,注意安全!”
临近中午,接单提示音几乎没停过。“连单的时候,厕所都没时间上。”王明春说,“每天不敢多喝水,吃饭一般也不能准点。”
下午,一对母子在医院门口叫车。到达指定地点后,王明春马上下车,帮忙将老人的电动轮椅折叠后抬进后备箱……记者在王明春的手机上看到很多评价:“司机责任心强”“人好车也好”……
傍晚,从一家酒店出发到西塔的订单中,两位乘客向王明春打听沈阳美食。王明春热情地介绍:“西塔烤肉最地道,晚上夜景也漂亮!”他还细数故宫、帅府、中街等景点,到达目的地后,他的手机突然弹出50元红包。“感谢司机师傅,为您的热情服务点赞!”的字样让王明春有些不好意思,“推广家乡是应该的,乘客开心我也开心。”
深夜,王明春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仪表盘显示行驶里程已超300公里,他疲惫的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王明春说:“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网约车司机,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位乘客都能感受到沈阳这座城市的温暖。”
记者感言
网约车司机工作强度大、收入受市场与平台影响波动明显。在保障上,应完善灵活用工社会保障体系,破解“无合同、无保障”困境。企业要规范平台运营,公开透明抽成规则、合理派单,还应提供培训,提升司机服务与应急能力。公众要多些包容,客观评价,让他们能安心工作。
只为把温暖送到“胃”
被记录人:大连外卖骑手 胡云平
记录人:冯羽竹
4月26日7时许,大连外卖骑手胡云平来到驿站,穿上蓝色骑手服,对着镜子擦一擦胸前佩戴的“信赖蓝蓝骑士”徽章,随后走到门口将保温箱放在电动车上,上车后戴好头盔开始接单。“第一单离这不远,咱们出发!”胡云平对记者说。
胡云平是一名党员,现任沈阳黑曼巴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支部书记、海之骑驿站负责人。
今天的大连虽是晴天,但是风大,记者骑着电动车迎着风呼吸有些困难。在第一个取餐点,胡云平核对好取餐码后提上外卖,“还有一个餐在这附近,已经做好了,咱俩跑两步。”胡云平告诉记者,早上温度低,早餐类的外卖最容易凉,为了让顾客能吃到热乎饭,跑着取餐送餐都是常事。
送餐的路上,胡云平熟练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单元楼离小区哪个门最近,他都了如指掌,走路间隙,胡云平笑着说:“我刚当骑手时不会看导航,经常迷路,现在不看导航也都能找到。”“我带过30多个徒弟,就像你一样骑车跟着我,很快就能上手了。”
10时30分,午餐时间段开始。在送餐的路上,胡云平的电动车颠簸了几下,他立马心中咯噔一下——保温箱里有鱼丸汤,可能会洒……在写字楼外卖存放处,原本应该放下餐就走,胡云平说道:“等等顾客,得解释一下,不能就这么走了。”顾客下楼取餐时,胡云平详细解释着,这位顾客摆摆手说:“没事,洒一点正常。”胡云平走出大楼时感慨道:“现在的顾客都很善解人意,我们更要保证他们能吃到热乎饭。”
13时30分,响了一个中午的接单软件安静下来,一个中午接了21单。胡云平和记者回到站点,给电动车充电,吃午饭休息一下,还利用这个时间整理一下站点的日常工作。这时,社区工作人员给胡云平打来电话:“小胡,我们社区最近有电诈风险,你送餐时帮我嘱咐几句。”原来,胡云平作为站点的负责人,与属地社区共同建立了“海之骑—滨城卫士”志愿服务队。在他的号召下,已有150余名蓝骑士积极加入这支队伍。骑手们在宣传的同时,还利用“随手拍”“随时报”的方式,及时传递矛盾纠纷、环境卫生和安全隐患等信息。
晚餐时间段,记者发现等餐时间明显变长,“烤串时间最长,点得也是最多的,顾客打电话催,我们就好好解释一下。”
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胡云平回到站点,将外卖箱擦拭干净,换下工作服,将电动车充上电,准备好明天出发的一切。
记者感言
饿了么管自己的外卖员叫蓝骑士,我觉得很贴切,他们的确像骑士一样,给饥肠辘辘的顾客送餐,为有需要的顾客送生活用品,只要有需要,都可以找他们。
货车司机的“侠客行”
被记录人:葫芦岛货车司机 王大庆
记录人:郑子超
4月24日8时30分,绥中县货车司机王大庆认真在大货车上进行着出车前的例行检查。当天他要去山海关装货,运送一批大型钢结构设备前往大连。“绝不让车带病上路,绝不让人带着疲劳驾驶”。这位在货运行业摸爬滚打了32年的老师傅就是靠着这一职业信条,创造了“零事故”的优异纪录!
“我今年都57啦,1987年入伍,1990年入党,1991年转业,1993年跑货运。”王大庆回忆着,从小货车开到17.5米长的大货车,他的行车轨迹遍布我国所有的省份,在他的脑海里珍藏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记着他走过的每一条路线,同时,还有数不尽的风土人情、暖心之事。他遇到过云南、广东的大雪大雾,淋过贵州的深夜冻雨,赶上过新疆的漫天沙尘……经常会受到当地路政、警察还有热心群众的救济,接过他们送的热水递的暖食。王大庆也经常是奉献的“主角”:他曾在“无人区”帮助过抛锚的车辆,不仅帮忙修车还把备胎给了对方;他曾经把自己储备不多的补给分给同行,曾经把车里的油抽给因没油受困的轿车。
如同侠客行路,只要是有人遇到困难,王大庆见到都会帮一把。
“妥了,没问题。”胡乱地抹了一把汗,王大庆掏出手机联系装货。“现在都是网上接单,只要我给拉过货,下次他们还找我,都信得过我,一来二去就都成老朋友了。”
10时整,记者和王大庆出发了,可上车这一步就给记者来了个“下马威”,几乎90°垂直的三阶竖梯,窄得脚踩上去都有悬空,在钻进驾驶室那一刻,记者的头还撞到了车门。
由于北京方向高速修路封闭,只能选择“底道”行驶,要驶出很长一段距离才能驶出城区。虽然在大货车驾驶室里坐得高、看得远,但这种视角让记者觉得更是惊心。车大身长,拐个弯得好几分钟,时时得躲着机动车、电动车和行人,突遇加塞还得紧急制动,阵阵推背感换来的是肚肠的颠簸晃动。
“支部党员学习,请准时参加。”在等红灯的时候,王大庆手机微信提示音响起,是绥中县大货车行业协会党支部发来的学习通知,王大庆秒回:“收到,肯定参加。”
曾经,这位热心肠的老党员像一个“独行侠”,如今,他找到了万里归途终有“家”的组织归属感。谈起加入党支部后的变化,王大庆眼中闪着光。去年8月,绥中县遭遇了特大洪灾,绥中县大货车行业协会党支部号召党员抗洪救灾,王大庆立即报名,拉着板车拖钩机,连续奋战20多天义务救灾,这期间所有的订单都退了。
“好啦,郑记者,就到这里吧。”在绥中万家检查站排队候检的时候,王大庆好意地拒绝了记者继续跟访的要求。摸着酸痛的腰,缓了缓一路紧张的心神,记者与王大庆握手惜别。当王大庆重新钻进驾驶室的那一刻,一缕从云朵间射出的阳光恰巧照在他带着笑意的脸上。
记者感言
当王大庆谈起自己这个有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加入党支部找到组织归属感,眼中闪光的那一刻,拥有19年党龄的我,心里像腾地燃起火苗一般,那种触动,极深,极真,也让我不禁想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还有无数像王大庆这样的“车轮上的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