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人群、品质养老、关爱儿童、退役军人服务、就医需求、新就业群体、在职党员……在沈阳市和平区宝环社区电子装户图上,社区给各户居民都标注了不同的标签。
标签不仅让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对小区的基本情况熟记于心,能更快地发现居民需求和急难愁盼问题,还能给居民提供“私人定制”的网格服务,并为持续推进社区精细化治理提供方向。
网格员依据标签主动上门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去年以来,沈阳市和平区委社会工作部引领全区社区网格员精心雕琢1211个城市网格与46个农村网格的标签,还同步记录电子民情日记。这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通过熟知各类型群体数量,洞悉每一户居民的独特之处,使网格员们能够在工作中有的放矢,快速回应群众诉求,让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出击”,让网格服务“对号入座”。
精细小标签
点燃“即时响应”引擎
文安路社区居民王阿姨独居且腿脚不便,网格员早早将她标记为“就医需求”关爱对象,备注里详细记录着:“按时送药,宣传高龄补贴政策及业务办理。”今年2月17日,网格员小李偶然从平台得知当天是王阿姨80岁生日,立刻带着自制小点心上门,顺便帮她办理高龄补贴业务。
“王阿姨,生日快乐!今天来给您办补贴,您不用出门,在家就能办好。”小李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王阿姨的心。她感动得热泪盈眶:“太谢谢了!连我生日都记得,服务太贴心啦!”
在和平区,每一个被重点标注的特殊群体人员都能享受到这般专属贴心服务。静态健康标签与动态服务场景紧密融合,社区服务成功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预判”,让特殊群体切实感受到“数字关怀”的温暖。
贴心标注
延展“主动服务”版图
宜春社区的刘奶奶年轻时落下腿疾,老伴早逝,孩子忙碌无暇陪伴。社区网格员小王将刘奶奶标注为“品质养老——独居老人”。去年夏天暴雨,小王冒着风雨,踩着湿滑的楼梯,把社区食堂热乎乎的饺子送到刘奶奶家,却发现刘奶奶正艰难地在楼道扶着开裂的铸铁扶手挪动。刘奶奶一句玩笑“这扶手比我闺女岁数都大”,小王却记在了民情日记里。没几天,社区书记就联系老旧小区改造施工队,给楼道装上防滑扶手,台阶转角还添了折叠休息椅。
如今,小王在刘奶奶的电子民情日记上写满了关怀:“每周二提醒党员志愿者代买菜”“每月5日康复医院上门理疗”“每周六网格员上门排查消防安全和燃气隐患”……
去年重阳节,网格员带着孩子们看望刘奶奶,小志愿者手绘的卡片上写着“刘奶奶笑起来真好看”,这是对社区贴心服务最美的注脚。这种“标签发现问题—数据整合资源—机制解决问题”的闭环,让社区服务从零散走向体系。刘奶奶的“专属服务日志”,已然成为社区治理中“需求发现—资源对接—效果评估”的完整链条,真正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治理升级。
“数字助手”强力赋能
基层治理高效腾飞
“现在啊,我们网格员就像有了‘数字拐杖’!”宝环社区网格员徐颢菡翻着民情日记感慨道,“以前得靠脑子记二十多户重点对象,现在系统备注全,我每天看看心里更有数了。”
精细化的标签管理,让网格员从“被动应急”华丽转身为“主动守护”,社区服务的精细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细化到每一个服务节点。像王阿姨和刘奶奶这样的特殊群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私人定制”的温暖。2025年至今,沈阳市和平区在“沈阳市基层治理服务管理平台”累计更新标签8624次,通过标签化管理精准提供暖心服务2640余次,涵盖居民生活的角角落落,网格员的高效响应和专业服务,赢得居民的一致点赞。
未来,沈阳市和平区委社会工作部将持续深耕网格治理模式,依托“一网通办”平台,不断完善标签化管理,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凝聚社区多元力量,推动社区治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大步迈进,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让社区成为居民心中最温暖、最信赖的港湾。在和平区,这些小小的标签正汇聚成大大的民生温度,书写着基层治理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