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党建引领聚合力 创新实践谱新篇——专访铁岭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计腾飞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驻铁岭记者 江海峰 | 发布时间: 2025-04-10 09:27

  社会工作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过去一年,铁岭市委社会工作部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从制度建部的“铁岭速度”到基层治理的“铁岭解法”,从新兴领域党建的“五大专项行动”到志愿服务的“三位一体”模式,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创新之路。近日,本报记者围绕铁岭市社会工作创新实践,专访了铁岭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计腾飞。

  问:作为新组建部门,铁岭市委社会工作部如何实现“边组建,边实干,边完善”的良性运转?

  答:我们坚持“制度先行、规范筑基”原则,成立伊始就构建起三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制度规范体系。围绕职能边界不清、流程衔接不畅等共性问题,制定部务会议、干部管理、财务管理等19项内控制度,确保职责到岗、任务到人。二是构建理论学习体系。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召开15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作风建设提升月”活动,机关干部平均每周下沉基层调研3.2天。三是构建宣传引导体系。在《辽宁日报》等省级媒体刊发《铁岭“两新”党建助力67个产业项目落地》等重点报道18篇,通过新媒体平台推送政策解读短视频42条,实现工作推进与社会认知同步提升。

  问:在破解新兴领域党建“有效覆盖难、作用发挥弱”问题上,铁岭有哪些创新实践?

  答:我们以“五大专项行动”为抓手,推动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在组织覆盖上求突破。创新产业链党建“1+N”模式,组织实施党建“提质扩面”、产业链党建助力、新就业群体党建攻坚提升、党员参与基层治理、党建“标杆引领”五大专项行动,带动党组织覆盖率提升至85.17%。二是在服务效能上求突破。深入实施《关爱凝聚新就业群体若干举措》,打造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平台,建成第一批“爱新港湾”60个,提供饮水充电、法律咨询等12项服务,日均服务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超700人次。三是在治理融合上求突破。推广“幸福自习室”公益项目,组织外卖骑手担任“流动网格员”,推动67个产业项目建设落地,真正让“党建红”成为发展动力。

  同时,我们以“三抓三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治理创新:一是抓机制促协同,制定《铁岭市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畅通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沟通渠道;二是抓覆盖促规范,创新“实体+功能型”党组织双轨覆盖模式,在全市44家重点协会商会中建立党组织38个,覆盖率达86.2%;三是抓融合促发展,打造“党建+产业链”特色品牌,形成党建与产业互促共进新格局。

  问:针对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铁岭采取了哪些治本之策?

  答:我们聚焦“减负增效”双轮驱动,重点推进三项改革:一是推进机制重构。建立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架构,推动党建活动与基层治理精准连接。二是推进清单减负。制定了《村(社区)挂牌“五不得”》和《〈村(社区)工作事务“八不准”〉硬措施》,明确社区工作边界。细化破解基层治理突出问题具体措施24项,“滥挂牌”集中清理整治工作成效明显。三是推进人才强基。实施社区工作者“待遇倍增计划”,为社区工作者落实“五险一金”,同步开展“全科社工”培训600余人次,持证社工占比达15%。

  问:铁岭如何推动志愿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答:我们构建了“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一是体系化整合。建立“社会工作部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机制,探索完善“社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孵化“幸福自习室”“常青树”等公益项目。二是品牌化运营。打造“红心向党 同心志愿”品牌矩阵,春节前夕组织2500名志愿者开展留守老人慰问、困境儿童帮扶等活动458场,同步推出“青春志愿行 温暖回家路”春运服务,惠及更多旅客。三是信息化支撑。推进志愿服务数字化建设,实现志愿者注册、需求发掘、服务对接等全流程数字赋能,利用互联网创新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