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党建引领强基础 精耕细作促提升 奋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专访大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李奇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记者 冯羽竹 | 发布时间: 2025-03-26 09:27

  大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健全机制、破解难题、壮大队伍、凝聚合力等方面聚力用劲,着力推动基层治理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嬗变。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大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李奇。

  问:大连市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基层治理统筹能力?

  答:大连市以“高位推动+法治保障+协同联动”为核心,始终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我们坚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谋求突破,市委主要领导牵头担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总召集人,通过批示、听取汇报、专题督办等闭环机制压实责任,市委副书记靠前指挥,组织部部长全力支持,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我们深化“一盘棋”布局,协调28家成员单位组建9个工作专班,全市各街道、城市社区均建立“大工委”“大党委”,吸收4000余名企事业单位党员担任兼职委员,印发《基层社会治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以12项“硬核”举措推动治理提质增效。我们坚持法治化赋能,开展“学条例、用条例”活动,推动《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条例》深入实施。我们还联合组织、纪检等部门提前谋划村(社区)“两委”换届,建立每月协商议事机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问:基层负担过重曾经是普遍难题,大连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轻车壮马”?

  答:我们聚焦“减形式主义、增治理效能”,打出三记“组合拳”,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一是开展村(社区)“滥挂牌”全覆盖排查整治行动,着力破解“上墙的形式主义”,共清理村(社区)标牌4537块,健全村(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和动态调整机制,将102项城市社区工作事务、143项农村社区工作事务精简至66项、80项,分别减少35.29%、44.06%。二是建成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的基层智慧治理平台,整合人口数据500余万条、楼院数据92万条、业务数据74万条,以智慧平台赋能,实现“数据跑腿、基层减负”。三是出台了《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具体工作安排任务分解清单》,以20项工作任务、69项务实举措推动资源和力量下沉基层,将执法力量、服务资源向一线倾斜。

  问: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力量,大连如何锻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答:2024年11月29日,大连市委社会工作部与大连海事大学合作共建的大连市社会工作研究院揭牌成立。这是发挥我市科教资源优势、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标志着我市在着力创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实践路径上开始发力。一直以来,我们围绕“选、育、促”全链条发力,新招录200名社区工作者,建立358名年轻社区书记储备库,对120名书记开展市级示范培训。同时,深化“全岗通”模式,组织1.1万名社区工作者参与技能大练兵,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率达56.7%,推动从“专人专岗”向“全科全能”转变。我们还打破了职业天花板,面向优秀社区书记定向招聘30名事业编制人员,同步推动薪酬待遇与职称、绩效挂钩。我们聚力服务中心大局,开展“爱大连,社区工作者行动起来”系列活动,引领1.6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为大连成功举办2024夏季达沃斯论坛贡献力量。

  问:大连如何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答:我们以“品牌引领+社会协同+居民自治”三向发力,通过校地合作创品牌,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约共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提升社区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与辽宁师范大学探索“百名心理咨询师进社区”服务,打造“情满社区,幸福有我”特色社会治理工作品牌。通过社会力量聚合力,发动500强企业、“院士团队”结对帮扶社区,带动1.6万名外卖员、快递员担任“流动网格员”,推进13个“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国家级试点社区建设。通过居民自治破解难题,推广弃管楼院“和合大院”协商自治模式,实现全市覆盖;开展“最具影响力村规民约”评选,村(居)民公约覆盖率达100%,让“软法”焕发治理“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