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欠债玩隐身?大数据一抓一个准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驻阜新记者 黄硕 整理 | 发布时间: 2025-03-18 09:25

  核心提示

  在社交平台结识的“生意伙伴”收到货款后人间蒸发。执行法官办理的“微商跨省追款案”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破案剧,让大家真切体会到执行法官既讲法理又讲智慧的职责担当。

微信图片_20250317135826

  办案人:齐天扬

  职务:阜新市海州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

  案件发生在2024年冬天。原告小李是阜新微商个体户,她在社交平台结识了山东的微商小于。“两姐妹”一见如故,很快就达成合作协议。小李按合同支付了4万元货款,可等来的不是货物,而是对方的失联。微信被拉黑,电话永远占线,对方就像人间蒸发一样。

  作为承办人,我第一次接触案件时就感到棘手。公告送达后缺席判决虽然顺利,但执行阶段却像撞了墙——被执行人小于玩起了“失踪”,户籍地山东的派出所反馈她早就人户分离,查无下落。当时案卷摞在桌上,沉甸甸的像块石头压得人喘不过气。

  转机出现在一次例行案件关联查询。当我把小于的名字输入全国法院执行信息系统时,屏幕突然跳出一串红色警示——在山东某地,小于竟是另一起案件的申请执行人。这个发现让我眼睛一亮:既然她是“老赖”,怎么还能当申请执行人?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我们立即启动跨域协作机制。联系山东法院时正值春节前夕,但对方执行局同志二话不说,开通绿色通道。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作战,我们终于在某个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里发现了关键线索——这笔钱正是属于小李的货款。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扣划款项当天。当我通过视频连线向小于宣读执行裁定书时,这个一直逃避的女子突然哭着说:“法官我错了,我马上还钱!”原来她以为换个身份就能躲过债务,没想到我们通过大数据追踪到了她的资金流向。

  当小李抱着锦旗来法院时,那个寒风刺骨的早晨,我记得特别清楚,她说这笔钱是给孩子治病的救命钱,眼眶通红的样子让我心头一紧。那一刻我更加确信:执行法官的每一个线索排查,都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这起案件让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的执行工作早已不是“猫鼠游戏”。我们既要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又要像工匠一样精准操作。当被执行人企图用虚拟身份逃避责任时,我们用“数字画像”锁定其资金脉络,用“执行联动”机制打破壁垒。

  最后我想说的是:诚信是立身之本,法律不是儿戏。那些妄想通过换手机号、删微信逃避债务的人,终将逃不过大数据时代的“天眼”。而我们执行法官,永远会握紧法槌,为合法权益撑起守护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