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和平区新华街道丰泽社区是由3个老社区涅槃重生的新型社区,它以“朝夕工程”架起代际融合的彩虹桥,让占常住人口37%的老年群体与新生代在双向奔赴中共同生长,书写着“白发垂髫相携乐,老街新巷共春风”的温暖诗篇。
“泽润五色花”课堂组织孩子们参观砂山百年足迹展
银发守护者
一把剪刀剪出时光温度
每周三清晨,73岁的张宝东都会背着磨得发亮的工具准时出现在社区服务站。剪刀、推子、磨刀石在晨光中列队,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9年间,这个退休老党员用6000余次义务服务,在剪刀开合间雕刻基层治理的温度刻度。
丰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孝军回忆道:“今年二月二那天,我们统计了一下,张宝东为42人进行了义务理发,给老人累坏了。”从最初的门可罗雀到如今的“预约爆单”,张宝东的义剪服务已成社区金字招牌。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位银发志愿者还开发出“流动理发站”,为32位失能老人提供床边服务,让特殊群体也能体面迎接每个清晨。
在党建引领下,这样的温情场景正在裂变生长。8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雷锋矩阵”精准对接需求:磨刀队让岁月在刀刃上闪光,医疗组为慢性病老人筑起健康屏障,青年突击队攻克纱窗、地垫的清洁难题。400余场志愿服务大集,1600余人次的温暖传递,让互帮互助的温暖成为社区最宝贵的财富。
五色花开处
老展馆里的少年中国说
在承载百年记忆的砂山百年足迹展厅,13岁的李知行正对着泛黄的老照片讲述峥嵘岁月。少年胸前的五色花徽章与展柜里的绣花枕头遥相辉映,时空在此刻奇妙交汇。
“红色课堂让我读懂爷爷的勋章,蓝色课堂教会我用编程设计助老设备。”这个曾经的“手机少年”,如今已是社区最年轻的党史讲解员。
据王孝军介绍,“丰泽社区”的名字,寓意着丰饶家园、泽润百姓,体现了将新时代的奋斗成果惠泽于民,将新时代的精神文明浸润于心。丰泽社区打造的“泽润五色花”教育工程,唤醒着青少年的成长基因。红色基因课堂串联起展馆里的家国记忆,黄色安全课堂将应急演练变成趣味游戏,紫色心理课堂用沙盘解开青春期心结……当123名孩子带着102个家庭在“老物件寻宝”中重拾邻里情,“幼有善育”的理想照进现实。
通过党建引领“联校、联商、联社”,丰泽社区的“泽润五色花”课堂已发展成五大类十余门儿童课程,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位家长感慨地说:“把孩子放在社区,我们家长很放心,能够居住在‘丰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心愿树生长
老屋檐下绽放春天
在社区中心的心愿树上,400多张心愿卡已经开花结果。这张特殊的“民生答卷”上,记录着每一名居民的期盼和心愿,也见证着基层治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蜕变。
“敲门行动”专班带着“入户四件套”穿行在老街巷。王孝军带领丰泽社区的工作人员为老人们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到老人家敲敲门,问候老人是否安好。入户队伍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民心,扶弱济贫解困,筑牢兜底防线。
社区残疾人、低保户等,将自己的小小心愿悄悄挂在树上,社区党委组织爱心人士一一认领。社区残疾人王奉敬想为患有癌症的丈夫做一次体检,肢体残疾人谭演武想为照顾自己多年的姐姐要一台洗衣机,这些愿望都在心愿树下开花、结果、圆梦。
“原来改变家园不需要惊天动地,”居民赵先生看着心愿树上绽放的花朵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发光体。”
在这里,基层治理的“温度计”测量出的,是超越物质帮扶的心灵抚慰。
记者手记
梧桐树年轮里,新时代的答案正在生长。当党建根系深扎群众沃土,当“一老一小”成为治理支点,这个平均楼龄超过30年的老社区证明:真正的城市更新不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而在白发与童颜的交相辉映里。
“丰泽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治理的终极密码始终写在百姓含笑的眼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