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数据迷雾中的“真相猎手”——记大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大气大队队员王金栋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记者 张乐悦 | 发布时间: 2025-03-12 13:19

  ·对话·

  记者:您觉得作为一名环保执法人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王金栋:其实每一个案子都有它的独特性,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真相,确保每一步都符合规范。

  记者:像这两次的案例,您是如何一步步发现企业造假的?

  王金栋:这需要细心和耐心。首先是对数据的敏感,然后是实地核查,最后是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违法者无可辩驳。

ab1

王金栋在某化工企业现场对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数据现疑云

  执法追真相

  清晨的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凉意,王金栋已经站在了某化工企业的门口。作为大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大气大队的一名执法人员,他今天的任务是进行现场检查,确保该企业按照规范要求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

  “早上好。”企业负责人带着笑容迎接了他,“我们化工厂有机废气管线泄漏检测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一切都很正常。”

  “那就好,咱们进去看看记录台账吧。”王金栋微笑着回应,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严肃。

  这是2024年夏季臭氧管控“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的一部分。去年5月初,根据生态环境技术部门统计,大连市空气质量污染天数较往年同期有所增加,特别是臭氧污染占比增多,出现时间更早,臭氧管控压力前所未有。

  进入接待室,王金栋仔细翻阅着记录台账。“这里有些不对劲。”他皱起了眉头,“你们上一年度LDAR工作显示,在9时至10时,一个小时内进行了1200多个挥发性有机物管线动静密封点的检测,这明显不符合常规。”

  企业负责人解释称:“我们厂此项工作制定有业务规程,设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日常操作都是按照规范进行,但该工作人员今天家中有事,无法取得联系,回头我们会再核实。”

  “不用麻烦了。”王金栋背负便携式FID设备按台账记录点位重新检测,半小时仅检测完100余个点位,在检测中发现部分点位有监控探头覆盖,通过调取监控视频并未找到工作人员进行检测的相关画面。在多方证据面前,企业负责人最终承认为贪图省事,只进行部分点位检测,其余点位并未检测而是直接编写数据台账。

  “这种数据造假行为不仅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还可能因对有机废气管线管理失控存在长期泄漏风险,造成周边大气环境污染。”王金栋语气坚定地说道,“我们将依法予以处理。”

  这也是大连市首例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行政处罚案。最终该企业因LDAR检测记录造假,被处以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

微信图片_20250310094840

在检查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细节

  嗅出异味破绽

  根治化工顽疾

  近日,通过对重点信访问题的梳理,王金栋发现某化工企业异味扰民的问题反复出现,“之前的检查没有发现问题,难道这家企业还有没发现的其他问题?看来有必要再次认真排查。”王金栋一边查看报表,一边思考着。

  为确保再次现场检查效果,在检查前王金栋调取了该企业的环评、排污许可和“一厂一策”等文件资料,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和污染治理设施的相关情况。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得知国内南方某企业曾使用同类设施,几经沟通,对该设施的工艺水平和处理能力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

  回忆之前的现场检查,使用便携式FID设备检测废气排口的浓度很低,与企业排放量和相关资料所计算出的理论排放量不符。王金栋决定就此作为突破口,认真查找该企业存在的问题。通过调取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生产工况,发现该企业废气排放呈现波动性,为此选定排放高峰时段再次对该企业开展现场检查。“我们今天再来一次全面检测。”他对企业负责人说道。

  这一次的检查果然发现了问题,“看来你们的治理设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处理废气排放。”王金栋严肃地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企业总有异味投诉。必须下定决心,从根本上进行整改,彻底解决异味问题。”

  目前,该企业已制定整改计划,全面更换废气污染治理设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周边居民的异味扰民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蓝天白云的守护者。”王金栋常常这样说,“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美丽。”

  记者手记

  无论是面对企业的造假行为,还是复杂的环境问题,王金栋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他就像数据迷雾中的“真相猎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