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地:沈阳市
用心用情用力,写好“六有”厚重文章
讲述人:王晖
职务: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在牡丹社区,“一老一小”的幸福始终是我心头最深的牵挂。
牡丹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打造“服务有爱、睦邻有善、助老有暖、童年有伴、治理有效、百姓有盼”的“六有”社区党建品牌,持续提升“一老一小”福祉。
为进一步强化党建统领,聚焦强基层、强基础,努力以“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社区聚焦建设高素质社区人才队伍,形成梯队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激发“社区党委——11个网格党支部——22个楼院党小组——76个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效能,实施“党员骨干倍增工程”,通过一带一、一带N,将基层党建和志愿服务相结合,构筑同心服务联合体。我们还号召更多的党员、群众主动参与“一老一小”的“医、食、住、行、娱、学、养、为”等活动。
“六有”社区党建品牌致力打造“幸福牡丹”。
“服务有爱”,用真情服务社区居民,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个居民的心头;“睦邻有善”,践行“两邻”理念,构建人人有责、全民参与的治理体系;“助老有暖”,全方位提升为老服务质效,让“老有所养”变“老有颐养”;“童年有伴”,打造并不断完善儿童服务功能和服务载体,让孩子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友好环境;“治理有效”,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百姓有盼”,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基础上主动作为、创新作为,不断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通过完善社区建设,牡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幼、休闲设施等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齐备。依托居家养老中心为老年人提供12项养老服务,秉持“以活力老人服务暮年老人”理念,开展志愿“结对子”服务千余次。开展医养结合模式下 “未病先治”,将中医药、养生健康、八段锦文化嵌入养老服务,全面提升“健康沈阳”惠民举措,让居民更有“医”靠。推动家庭医生全面签约,常住老年人口签约率100%。
我们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关爱“一老一小”工作,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和方法,努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让社区成为“一老一小”最温暖的港湾。
采撷地:鞍山市
千难万难,肯干就不难
讲述人:樊丽萍
职务:鞍山市立山区友好街道三冶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这些年,我们社区一直把“一老一小”的事儿放在心尖上,想了不少办法,也积累了些经验,今天就跟大伙唠唠。
咱社区回迁的老人多,好多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吃饭成了大问题。
2013年,我们就琢磨着解决这事儿。挨家挨户走访,发问卷问情况,还开了好多次居民大会,听大家意见。到2014年春节后,日间照料室的午餐服务才算是开展起来了,主要照顾那些空巢老人、残疾人,还有行动不方便的老人。
刚开始干,真是太难了。做饭没设备,我们只能到处找办法筹钱,好在鞍山市立山区政府、立山区友好街道都帮了大忙,给我们买了不少电器设备。
鞍山天兴集团、华夏集团也给我们送来了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后来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多,电磁炉不够用,我去找鞍山市燃气总公司,跟他们说了咱社区的难处,没想到人家二话不说,就免费给我们装了燃气设备。
有些空巢老人,像汤大爷,虽说能自己做点小事,但年纪大了,很多事还是做不了。我们社区的志愿者知道后,主动定期去汤大爷家帮忙,打扫厨房、擦玻璃,汤大爷心里可感激了。
照顾好孩子也是大事。我们在社区专门建了个儿童活动区,孩子们放学后能在这里写作业、做游戏。
我们还经常组织亲子活动,找老师来给孩子们课外辅导。
刚开始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场地、老师都不好找,后来我们联系了辖区的学校、老师还有爱心企业,大家一起帮忙,活动才越来越顺。
我们能把这些事儿做好,多亏了志愿者帮忙。
友好街道开展“志愿服务年”活动后,把党建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街道组织了党员志愿者、在职党员、退休干部这些人来帮我们社区,现在,社区有好多支志愿队伍,大家一起出力。
采撷地:阜新市
乡村的烟火气,俺村的乐呵劲
讲述人:张庆年
职务: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官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俺在村里面工作了大半辈子,最惦记的就是村里的老人和娃娃。这两年村里铆足劲儿搞服务,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真正落了地。我常跟大伙儿说:“咱庄稼人过日子图啥?不就是老人能享福,娃娃们有出息吗!”
先说俺村这养老服务中心,那可是实打实给老人撑腰的地儿。村东头老李的儿子在城里打工,前些年总愁老人没人照看。现在好了,服务中心推出了长期照护模式,本村、外村老人都能来住,吃的是村里自产的米面油菜肉,您看俺这大铁锅里炖的酸菜白肉,白菜是老张家地里的,猪肉来自村合作社养的溜达猪。衣裳被褥三天一换洗,连洗澡都有人搭把手。
前屯老刘太太过来住了俩月,闺女来看时说老太太如今红光满面!现在外村一下子来了20多个老人,光伙食费就给咱村集体增收万把块钱。
那些恋家的老人咱也考虑到了。他们白天来服务中心热热闹闹吃饭唠嗑,晚上回家睡热炕头。特别是八十岁往上的老寿星,晌午饭咱全免单。
咱村还有幼儿园,也是照着养老服务中心的模式做的。娃娃们吃的菜跟老人们吃的是一个菜园子出的,新鲜又水灵。现在年轻人都忙,咱就琢磨着怎么给他们减负,本村娃坐校车都不要钱,上下学时间跟着爹妈上下工的点走。
前几天,二柱子媳妇还说:“张书记,这回我能安心在合作社干活了,接孩子再也不用紧赶慢赶了。”
最让人骄傲的是咱幼儿园教的不是死规矩,娃娃们跟着老师学咋说话办事,院里种着小菜园,墙上画着二十四孝图。前阵子看见铁蛋家小闺女给奶奶捶背,说是老师教的“孝道实践课”。我这心里头啊,比喝了二两老烧酒还热乎!
眼下咱村正合计着把养老院和幼儿园挨着建,让老人能听见娃娃们的笑声,让孩子学会孝敬老人。如今这日子就像咱黑土地里的苞米,一茬接一茬地往上蹿。您要问咱图啥?就图老少爷们儿能实实在在过上好日子,你说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