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警”,是百姓对“社区民警”的俗称,是公安系统最基层、最接地气的警种之一。他们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官”虽不大,但管得宽,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就没有“片警”不管的。
本期“我是守护者”将目光聚焦“片警”这个群体,倾听他们日复一日守着一“片”、护着一“片”,用坚守诠释担当的动人故事。
双向奔赴 “五情”换居民真情 炽热
我的骄傲,是通过真情实意为群众办事,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他们会主动帮我想事、做事,社区也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平安和谐。
——沈阳市公安局和平分局集贤派出所社区民警董馨阳
1月3日,沈阳正值隆冬时节,寒风凛冽。记者走进沈阳市公安局和平分局集贤派出所湖畔社区警务室,这里却是一派热闹的工作景象。社区民警董馨阳手持笔记本,正在条理清晰地向每一名志愿者布置着工作,“大家得盯紧安防工作,确保居民过一个平安的春节。”
湖畔社区位于浑河和南运河交汇处,风景如画,但治安环境复杂。为此,董馨阳用四年时间打造了这个集“党务+警务+服务”三项职能于一体的警务室,并独创了“五情工作法”,通过“服务辖区降警情、对群众有感情、为群众办事情、与群众结友情、警民互助见真情”五个方面,将警务工作深深扎根在社区之中。
“要让社区成为居民最安心的家,首先就要在安全防范上下功夫,这也是‘五情工作法’的核心。”董馨阳对记者说道。为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她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同时利用社区公告栏、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发布安全防范提示,让居民随时了解最新的治安动态。
“五情工作法”不仅注重防范,更在于对群众的真情实感,董馨阳把百姓家里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董警官,我家楼上邻居家又吵架了,你快去看看吧!”一次,董馨阳在微信上接到居民的求助信息,她迅速赶到现场,发现一个16岁的女孩正奋力抱住向窗台上爬的妈妈。她立即与女孩一起将发病的妈妈抱下窗台并安抚情绪。事后,她联系社区、网格员和女孩亲属,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最终帮助女孩的妈妈联系到了医院进行治疗。现在孩子妈妈已经出院,情况好转,生活也步入正轨。
在与群众的交往中,董馨阳也与志愿者队伍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她对记者说:“‘五情工作法’中先是服务辖区降警情,只有为群众办实事,他们才会认可你,才会主动帮助你。”董馨阳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称赞,也激发了更多志愿者加入到社区平安建设的队伍中,他们组成了“湖畔之梦巡逻队”,每周固定时间段在社区内巡逻,让居民感受到安全就在身边。
手绘达人 社区平安有“导航” 巧思
我的骄傲,是我精心制成的社区手绘图,不仅记着每一户居民的情况,也记录了我在社区的1700多个日夜。
——大连市公安局普兰店分局南山派出所社区民警于文文
“她是个爱笑的女警,每次笑起来就像‘小太阳’一样,特别亲和!”这是社区群众和派出所同事对于文文最直接的印象,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坚韧,为社区的和谐与安宁撑起了一片蓝天。
为了详细了解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于文文专门手工绘制了辖区分布图,每走访完一个单元、一栋楼、一个小区,都在图上标注一下,百姓有什么需求、邻里有什么矛盾,她都会一一备注。
几年来,于文文走遍了辖区的8个小区、246栋楼、502个单元和4980户居民。于文文在入户走访时,每到一家她都耐心与群众热聊家长里短,摸清脾气特点、居住环境、社会关系等,在了解情况的同时,拉近距离、获得认同。
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辖区的群众都爱找她说说心里话、聊聊家里事。她对辖区内各个小区的住户状况也了然于心,脱口即出,手绘图里也填满了标记。
坨山社区外地购房落户人员较多,为了提升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于文文联合社区工作经验丰富的女网格员成立了女子宣讲团。经过统一培训,这些女性网格员成为社区安全知识的传播者。她们深入社区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小区、广场,还是学校、企业,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
有一次,宣讲团在社区广场举办了一场反诈知识宣讲活动,于文文和宣讲团的成员们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互动,向居民们详细讲解了各种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
天气炎热,但居民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一位老人在听完宣讲后,拉着于文文的手说:“闺女啊,多亏了你们的提醒,我差点就上了骗子的当!”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于文文还利用女警独有的优势,建立了女警警务室。
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一对年轻夫妻因为生活琐事争吵不休,甚至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于文文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家中,她没有急于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耐心地倾听双方的倾诉,用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理解,捕捉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彼此的关心和关爱。
经过几个小时的劝解,夫妻俩终于和好如初。丈夫感激地说:“于警官,要不是您,我们这个家就散了。”
为民解忧 都说“向阳有兆宾” 实干
我的骄傲,是能为村民解难事、办实事。对警察这个职业和一方百姓发自内心的热爱,是我30年坚守的强大支撑。
——桓仁满族自治县公安局向阳派出所社区民警王兆宾
在桓仁满族自治县向阳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向阳有兆宾,大家都放心!”
在30年的乡村警务工作实践中,王兆宾探索出了适合山村乡情、社情和民情特点的基层治理管用招法,将1200余起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向阳乡爬宝山村一组村民马某和李某两家住前后院,两家中间有块地。马某说那块地在他家前面就该是他家的,李某说那块地在他家后墙外,应该归他来种,因为这块地,两家时常发生矛盾。2023年4月,两家再起纷争,还动手打了起来。
王兆宾接警后,立即带领两名民辅警前往爬宝山村一组。见双方仍然各执一词,王兆宾便将爬宝山村党支部书记和会计叫来一起协商解决两家田地界限的问题。
按照村里记载的各家田地的亩数,王兆宾当着两位村民的面,实地测量他们的土地亩数,重新定下了双方的界限。最终,两家达成协议,从此再未因为地界问题发生矛盾。
“王兆宾身上有种‘魔力’,老百姓就是相信他,我们遇到啥棘手问题都找他解决。”这是向阳乡上下对王兆宾的一致评价。
2005年春天,向阳乡双合村村民高某因盗窃罪刑满释放,其家中已是一贫如洗。不久,高某的双胞胎儿子出生了,可高某一家却乐不出来。“是王兆宾改变了我家的生活!”高某说。
王兆宾刚进高某家门,就差点踩翻地上的一个铝锅,仔细一看,铝锅里装的是半锅白面熬成的浆糊。一问才知,由于高某妻子奶水不够,又没钱买奶粉,只能用浆糊给双胞胎充饥。当天下午,王兆宾就给高某家送去了大米、白面、豆油、奶粉等生活物资。一个星期后,由王兆宾作担保,高某在向阳乡农村信用社顺利贷款3万元,添置了一台二手小货车,跑起了运输。从此,高家的生活一点点好了起来。
有人问王兆宾,给刑满释放人员担保贷款,就没想过万一还不上咋办?王兆宾说,“我没想那么多,这家人不容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只有彻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难题,才是真正地帮助他们!”
泥土民警 春风化雨润民心 辛勤
我的骄傲,源于老百姓的信任。老百姓对我们信任,有什么事都会主动和我们说,我们说话他们也愿意听,不少矛盾纠纷我们一到场就化解了。
——丹东边境管理支队黄土坎边境派出所社区民警夏远亮
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社区民警,一定要付出很多辛苦——腿要勤,眼要快,心要想。丹东边境管理支队黄土坎边境派出所民警夏远亮每当成功调解一起矛盾纠纷,或者帮助村民解决了一件难事,都觉得很欣慰,有种成就感。
乡村里发生的矛盾纠纷,看起来不起眼儿,但有的村民就较这个劲。去年10月份,某村两户村民因为安装监控就争吵了起来,互相说对方家的监控照到自己家的院子了,两家争吵不休,都说对方做的不对。夏远亮得知后,到现场查看,发现两家视频监控的范围有交集,于是夏远亮就劝双方各退一步,同时指导两家调整了监控头的角度,最大程度缩小了监控对方院子的范围。两家表示认同,气儿也消了。
更让村民们认可的是,夏远亮为村民们解决了不少急难愁盼。
去年6月,夏远亮在入户走访时得知小木姑娘患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小木的父亲、母亲也患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身体残疾,平时由小木的伯父看护照料,一家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低保金。
夏远亮走访民政、医院等相关部门,研究得知,小木家的状况大概率可以由原来的低保户变为五保户。之后几个月,他先后联系多个部门,11月底,小木一家由原来的低保户变成了五保户,待遇提高了,家庭境遇得到很大改善。后来,在夏远亮等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小木经过康复治疗能独立行走了。
在“一标四实”工作中,夏远亮发现有不少村民家的户口簿都是老式的,且已经破旧,他就为600户村民办理了新本。村子里留守老人多,夏远亮就组织爱心人士进村入户给老人理发,他还是“理发师”之一,辖区的老百姓都夸夏远亮是“为民好警官”。
有事准上 “实在亲戚”在身边 爱民
我的骄傲,是身为社区民警,能为社区群众排忧解困,为群众踏实做事,成为社区群众的“实在亲戚”,群众的一张张笑脸就是给予我的无限肯定和至高褒奖。
——铁岭市公安局铁西分局社区大队教导员韩明
“有事儿找韩警官”,这是铁岭市银州区铁西街道居然社区和北宁社区居民常说的一句话。韩明所在的警务室管辖着居然社区和北宁社区,辖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一共有7000多户人家1万多名居民。一次次的帮扶、一回回的交流、一个个的日夜坚守,韩明走进了1万多名群众的内心深处,成为百姓的“实在亲戚”。
“韩警官就像我的儿子一样!”去年2月4日,69岁的韩大娘去世,老人在临终的一刻,还亲切地称他为“警察儿子”。
2012年12月,刚刚成为社区民警的韩明在例行走访时发现,辖区居民韩大娘独居,身患脑梗、心梗等多种疾病,生活十分困难,韩明心中自此多了一份牵挂。只要有空,他就去韩大娘家里帮忙收拾家务、买米买面。有好几次,韩大娘患病不起时,都是韩明及时将她送到医院救治。这样的照顾,韩明坚持了十余年。韩大娘也信任地把自己家的门钥匙交给韩明保管。
“我虽是老人的亲人,可我没做到的事,您都做到了,而且做得特别好,实在令人感动,您是我姨的恩人。”韩大娘过世后,她的外甥来到铁西分局将一封感谢信送到韩明手中,信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韩明工作的肯定和感激。
“只要我们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老百姓就会支持我们,我们的工作也会好做很多。”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韩明的手机里,社区居民群就有十多个,韩明的手机号也成了辖区居民的“求助热线”。对于百姓提出的问题,他总是有求必应、有难必帮。12年来,累计为辖区居民办了500余件实事,化解了1300余起邻里纠纷。其间,他自掏腰包5万余元,帮扶困难群众5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