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在“大海里捞针”,日前,丹东市公安局振安分局针对一名可疑人员,在走访调查的同时,利用大数据筛查,从三千疑似人员三千旧案中,“选”出目标嫌疑人,在该人因盗窃罪刑满释放前夕,成功查出其为一名隐藏身份、潜逃26年的命案逃犯。
盗窃犯身份成谜
今年春节前夕,一男子因多次盗窃被丹东市公安局振安分局抓获,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该男子被法院判决拘役五个月。此案在侦查审讯期间,男子自称是“于某”,62岁,吉林省通化市人,自幼父母双亡无亲无故,以拾荒为生,多年前流浪至丹东地区。
民警在按照规定对“于某”身份进行核实时,发现“于某”没有户口,其陈述的情况也无从查证。“于某”的悲惨遭遇让人深感同情,但经验告诉民警,“于某”对其身份没有说真话,其身份存在疑点。为了确定“于某”的真实身份,分局成立了专案小组,由刑侦大队联合属地派出所开展调查,并将情况上报丹东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之后,市区两级公安机关开始全面排查核实“于某”的身份。
筛查,与时间赛跑
专案组第一时间将“于某”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于某”提供的信息,与当地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寻求帮助。当地警方查阅档案、走访当地年长居民后,均未了解到“于某”的情况。
于是,专案组转变思路,缩小工作范围,根据“于某”的口音,着重梳理东北籍具有犯罪前科的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持续工作仍无进展。
难道“于某”真是从未上过户口的黑户吗?在大量工作后,专案组再次转变侦查思路,决定以案筛人,结合“于某”的年龄等相关情况,调取了海量的案件信息以及与“于某”特征相似的在逃嫌疑人,经过近两个月的逐一排查,最终筛选出了3000余个相似人员。3000余人对应3000余件陈年旧案,且这些案件绝大多数都是案发时间较早、侦破条件有限的未结案件,加之已掌握的嫌疑人相关情况有限,核查工作难度再次升级。
这时,距离“于某”的刑期届满已不足3个月,如若其身份确实另有隐情,一旦释放便极有可能如同狼入荒野,再难找该人踪迹。“不能放过丝毫的疑点,更不能让‘隐患’流入社会!”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无声战斗,专案组全员经过昼夜不停地筛查,结合最新侦查方法,经过两个月持续工作,范围不断缩小至100余名人员。
此时,丹东市公安机关正开展“冬季行动”,办理此案的相关警种积极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在打击理念、机制创新、科技应用、合成作战等方面综合发力,有效提升办案质效。专案组将“于某”的相关信息分别发往相关办案单位跨区域协作,终于在日前——“于某”刑满释放的前夕,专案组收到了来自吉林警方传来的消息。
26年逃亡路戛然而止
经查,“于某”与吉林地区一起命案逃犯的信息高度吻合!专案组经进一步工作确认,“于某”本姓汤,系26年前吉林省白山市一起命案的在逃嫌疑人。1998年,汤某与同村村民因琐事发生纠纷,持刀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后潜逃至今。
尘封26年的旧案终得水落石出,潜逃26载的汤某终于被揭开伪装的面具,逃亡路戛然而止。警方成功堵截了即将刑满释放的命案真凶流入社会的路。
“26年了,我四处流浪,风餐露宿,过着隐姓埋名抬不起头的日子,就是怕这一天……没想到,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铁证面前,汤某感叹道,低垂的眉眼间多了几行泪水……
目前,汤某已被依法羁押,待移交吉林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