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检察官扶贫队”让致富有了主心骨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邵小桐 | 发布时间: 2017-07-19 14:17
  本报讯 “扶贫工作队关心我们困难户,热心上门服务,扶贫工作真是做到了家。”7月7日,记者随辽阳市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到了辽阳县吉洞乡杨家村,在与贫困户王明浩聊天时,他深有感触地说。
 
  辽阳市人民检察院自开展精准扶贫帮扶活动以来,切实用真情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千方百计把有利于脱贫的事、有利于老百姓的事办好。
 
  “为了让百姓看到我们扶贫帮困的决心,院党组决定把扶贫队走读式变为常驻式,由我任队长同一名四十岁以下男干警轮流组成扶贫队。为了不打扰老百姓,我们借宿当地企业的一间空置的房子,自己买菜做饭。夏天天热,没有冰箱,队员很难能吃上新鲜的食材。严寒的冬天,没取暖设施,房间水桶里的水都结冰了,采暖靠烧炕,室内温度最高才能达到7-8摄氏度。走访中,白天家中没人,晚间接着走访。关于走访队员们有一个通俗的标准:进村走访要做到让百姓家的狗见了都不叫,工作就到位了。”说到最后一句话,扶贫队长韩长斌“噗嗤”一下笑了出来。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2016年3月,乡里对全村自然条件、人口、土地、困难户的构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对确定的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将拟录入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在村、组进行张贴公示,全程参与,组织群众参与讨论,通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贫困户为88户、贫困人口为214人。辽阳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与辽阳市扶贫办协商,针对每个贫困家庭的实际状况寻找致富渠道,对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在做好救济式扶贫基础上,侧重于生产扶持,帮助他们出点子、找路子、学技术、筹资金,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培训、上门指导,发动种植养殖大户进行结对帮扶,对帮扶贫困户的剩余劳动力,多方联系,尽可能介绍外出务工,提高收入。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贫困户,想办法、找门路,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帮助他们落实一些种植、养殖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生产项目。通过与驻村安邦公司沟通协调,无偿给予52家贫困户100-150棵山里红树苗和两袋化肥(每户约合人民币2000元左右)的支持,种植业户与安邦公司签订15年的收购合同。
 
  “不仅如此,我们院里经多方争取,还得到了辽阳奥克公司、胜利集团的大力协助,又协调引进三家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来村考察投资办场(厂)。”韩长斌向记者介绍着。
 
  “韩叔,我爸让我喊你们去我家吃饭……”一个看起来有七八岁大的小男孩闯了进来,打断了记者的采访,看了一下时间,已到午饭时。韩长斌大笑着宠溺地摸了摸小男孩的头说:“回去帮我谢谢你爸,叔这边还有事儿,你们吃吧。”
 
  “我们平时都争着抢着找老韩去家里吃饭,他就是不给‘面儿’呀,从来也不来!不仅是我们,家里的老人更惦记他,有啥好吃的都想着他,他不来家里,就满村找他,都不是啥值钱的东西,但就是想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意。”王明浩笑着说,“刚才那个小娃儿就是村东头老王家的。”
 
  “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韩长斌笑得很欣慰。结对帮扶不是一道一笔挥就的简单试题,而是检验辽阳市人民检察院扶贫队是否和群众还保持着血肉联系的严肃问卷。乡亲们最看重的,不是你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扶贫队员们在这张试卷上倾注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