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捕捉“自然之声” 采集“辽宁样本”——揭秘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声纹采集工作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记者 张乐悦 | 发布时间: 2024-11-15 09:55

  新闻背景

  城市噪声声纹数据库建设工作于今年启动

  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等16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规划,从2025年1月1日起,全国将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于今年启动城市噪声声纹数据库建设工作,以提高对噪声类型识别的全面性及准确性。

技术人员用多功能声级计监测设备采集声音

技术人员用多功能声级计监测设备采集声音

  今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启动城市噪声声纹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为了在数据库里添加“辽宁样本”,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物理监测部(以下简称沈阳中心)积极参与数据采集试点工作。

  秋去冬来之际,记者跟随沈阳中心技术人员来到了沈阳卧龙湖湿地,揭秘他们是如何通过高科技手段捕捉并解析大自然的声音的。

  黑色“麦克风”

  采集自然乐章

  在现场,技术人员把两台带支架的黑色“麦克风”——多功能声级计监测设备布设在卧龙湖湿地的一片草丛中。“我们先设置本体噪声为35分贝,如果周围的噪声超过38分贝,设备将启动自动录音。”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物理监测部部长高峰向记者解释道。

  按照要求,录音应满足高信噪比要求,若采集的原始录音音量偏小,就需使用专用音频软件进行回放,对声音进行甄别筛选,挑出受干扰较小、较清晰的自然声上传入库。

  卧龙湖湿地的秋冬季节,最有代表性的自然声音是鸟叫声。除了鸟叫,虫鸣、蛙鸣等都是采集声音的主要类型。高峰向记者展示了一段录音,他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说道:“这条录音里的鸟叫声主体非常突出,背景噪声也很低,这就是一条满足高信噪比要求的有效录音。”

  自然声音

  背后的故事

  “春天,尤其是3月至4月,鸟叫声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5月,靠近河流和池塘的地方,蛙鸣成了主角;而夏季,7月至8月,则是蝉鸣和虫鸣的天下。”提起声音,高峰滔滔不绝地分享道。

  通过声音,高峰和技术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果你从小在沈阳长大,应该没有听到过蝉鸣,但是近几年,蝉鸣开始在沈阳市内出现。”

  高峰说,南方的蝉群体鸣叫声非常强,但沈阳的蝉鸣大多是单独在叫,鸣叫时间长,而后持续的时间随着天气的渐凉也消退,“蝉鸣的出现与城市绿化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是密切相关的。”

  “辽宁样本”

  助力全国声环境研究

  为什么要收集大自然的声音?高峰解释道:“城市噪声源种类繁多,且往往存在交叠,我们可以将附近的鸟叫、虫鸣、蛙声等同步记录下来,再判断实际噪声的情况。所以我们还要进行城市自然声声纹采集的工作,以提高对噪声类型识别的科学性及精准性。”

  今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选择南、北方各一座城市作为该项工作试点城市,并同步开展了工业源噪声、建筑施工噪声、道路运输噪声以及社会生活噪声“四类声源”的声纹采集,沈阳就是北方的试点城市。高峰说:“这些数据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声环境的特点,为解决城市噪声污染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几个月来,沈阳中心积极参与数据采集试点工作,已经超额完成了国家总站分配的任务,成功提交了超过13000条有效声纹信息,为构建国内最大规模的城市噪声声纹数据库贡献了宝贵的“辽宁样本”。

  高峰说:“根据要求,全年全国预计将采集有效录音60万条以上,依据这些数据,将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噪声声纹数据库,而后经过智能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工作,不仅能监测出噪声是否超标,还能知道是什么源导致了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