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小事不出船 矛盾不上岸 “海上枫桥”的“大连解法”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驻大连记者 冯羽竹 | 发布时间: 2024-06-05 09:47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大连市公安局海运分局是保障辽宁半岛到山东半岛间省际海上客运码头和船舶安全运行的主力军。

  海运公安分局管辖的客运码头年均进出港旅客80万余人次、车辆30余万台次,船舶乘坐时间长、客流量大,纠纷矛盾时有发生,给船舶海上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近年来,海运公安分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小事不出船、矛盾不上岸、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着力破解海上治安治理问题,探索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海上“枫桥经验”。

  “专业+机制+大数据”

  实时掌握船情海况

  “吉龙岛轮客运服务窗口存在客流积压情况,请在船警力迅速临场查看,备勤警力做好支援准备。”今年3月初的一天晚上,海运公安分局值班民警薛晓楠在指挥中心监控中发现客运大厅有大量旅客聚集后,立即通过电台进行部署,船舶乘警中队立即临场处置,成功化解司乘人员因开具电子发票导致人员聚集的安全隐患。

  按照打造“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持续深化专业警种建设工作要求,海运公安分局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理念,整合了各类信息化数据资源,建设了“一张图”集成管理网格平台。

  警务功能完备的指挥中心,实时掌握船情海况,指导和支撑开展船舶警务工作,并利用大数据对车情、客情,以及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和纠纷等警情进行分析研判,为乘警精准开展安保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大大提升了海上客运治安管理的预防能力、驾驭能力。 

  警企联动多元化解

  矛盾纠纷不上岸

  “给你添麻烦了,真是太感谢了!”“不麻烦,你们能满意就行。”今年2月,海运公安分局乘警郭志远经过40分钟的调解,矛盾纠纷3名当事人握手言和,离开吉龙岛客轮警务室时他们连连道谢。

  “这起纠纷存在人员受伤,调解起来难度较大。”郭志远回忆说,乘客王某和李某在吉龙岛轮外甲板私自放飞无人机时,由于海面风大导致无人机失控,撞到了在甲板上观光的杨女士,造成杨女士后背和胳膊两处受伤。事后,涉事双方因赔偿问题发生争吵,船舶客运服务人员发现情况后,立刻联系了乘警。“有矛盾就要第一时间解决。经过调解,最终王某和李某向杨女士道歉,双方达成赔偿和解。”

  乘警是警察,是调解员,也是“船员”。海运公安分局与航企深植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构建矛盾纠纷化解联动机制,还充分发挥船舶员工“网格员”“信息员”的作用,第一时间介入处置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船舶矛盾纠纷不出船、不上岸。

  服务触角延伸最前

  有需必有供,有问必有答

  郭志远说:“以前都是乘客报警后,我们将当事人领到警务室,现在不少乘客、船员都能主动上门。”

  主动上门,主要是因为警务室“搬”到了乘客身边。

  传统的船舶警务室往往设在专门的工作区,乘客是无法进入的,为了提供更便利的服务,海运公安分局在客流最密集的地方重新挑选警务室位置,最大程度地做到面向一线、服务群众。

  一日中午,一名孕妇觉得喘不上来气,就在母亲的搀扶下走进警务室向民警求助。民警立即将其带到接待大厅的座椅上休息,并迅速拿来矿泉水、纸巾和扇子。

  “公安工作就是要做实的事。”民警姜元说,“根据多年的救助经验,我们在警务室的柜内储备着充足的矿泉水、纸巾、糖果、部分医疗急救用品,还有可以安抚小朋友的玩具,力争满足乘客所有需求。”

  今年以来,海运公安分局所管辖的船舶治安、刑事案件零发生,矛盾纠纷数量同比减少65%,旅客向航企的投诉率同比下降82%,救助帮扶困难群众上千人次,切实打造出警企同心同力的海上治理模式。

  微  评

  让“就地解决”成为新常态

  基层矛盾纠纷,小事不出社区和村;船上矛盾纠纷,小事不出船、不上岸,都主打一个“就地解决”。

  所谓“就地解决”,就是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需要又快又准。

  “快”,就是发现矛盾要快,第一时间发现矛盾。“准”,就是要准确找到矛盾点、寻求平衡点、找到共同点。

  “就地解决”直面老百姓,最考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群众观念、倾听群众诉求,站稳群众立场、了解群众心理,学会群众语言、掌握沟通技巧,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因地制宜、因“船”制宜,找到最优“解法”,就能不断推动“就地解决”成为新常态。